做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中医非遗传承人刘光瑞“跨界”办博物馆
走进重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一块块名匾,一幅幅古针灸挂图,一本本医药古籍,无不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做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中医非遗传承人刘光瑞“跨界”办博物馆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1-1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5日10时讯 (文/徐云卿 实习生 唐诗影)走进重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一块块名匾,一幅幅古针灸挂图,一本本医药古籍,无不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image001
image003

初心——弘扬光大文化自信,为后代留下精神食粮

两间博物馆背靠网红景点李子坝轻轨站,面朝嘉陵江,极佳的地理位置与独具古典气韵的建筑风格成为了江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博物馆内部是共通的,游客们可以同时欣赏到中医药历史文化、匾额和书法文化。

image005
image007

“博物馆的藏品主要以古籍散本和匾额两大类为主。”两家博物馆的馆长刘光瑞介绍道。刘光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著有《中国民间草药方》等多部中医药学专著,并创办了重庆市神农中医药研究所、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少林堂国医书院。

作为中医非遗传承人,但是为何 “跨界”创办博物馆了呢?据刘光瑞介绍,这是受了其父刘少林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刘光瑞公派到美国交流学习。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中,中医被误读,刘光瑞说到这仍有些愤懑,“我回家告诉了我父亲这件事,几天后他提出要建博物馆。”当时的刘光瑞正想开办药厂和医院,在年轻的他看来,办博物馆是个亏本买卖。

就在当时,父亲对刘光瑞说了一句话:“‘经济的拥有让人嫉妒,文化的拥有让人尊敬’,你是想被人嫉妒还是让人尊敬?自己选。”这句话让刘光瑞思索了好几天,最终,他决定支持父亲的想法,开办一家博物馆。

image009

经过精心的准备,1993年,重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在重庆枇杷山创立(后迁至李子坝)。2004年,刘光瑞创立了他的第二家民营博物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将民间文化的传承又向前推进一步。

博物馆是一个窗口,是中国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大众可以通过这样的窗口看到古人的文化修养。“无论是医术文物还是古时的匾额,都在无形中为大众的文化自信的形成添砖加瓦。对这些文物来说,我只是一个路人。我能做的就是将我收集的藏品展现给世人,为后代留下精神食粮。”刘光瑞补充道。

传承——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让民间文化走进百姓家

“民营博物馆是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刘光瑞表示,作为对国有博物馆中民间文化的补充,民营博物馆一定要有情、有义、有收藏,能够走进百姓家。

image011
image013

刘光瑞也在博物馆的运营中践行了这一点。在介绍到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散本时,刘光瑞颇为感触。80年代,刘光瑞在行医过程中收集到了他的第一套老医书——民国时期的《本草纲目》,“转眼间,我们都已经收藏了近十万册了,现在还有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帮我们修复古籍。”刘光瑞指了指远处正在专注修复古籍的工作人员。

image017
image019

“博物馆要有动和静立体式展示,如果说文物的展示是静态,那么增强体验感就是动态。”刘光瑞介绍,自己的博物馆一直在尝试通过实践让百姓近距离接触到中医药文化。在这里,可以体验养生面、养生汤品养生系列产品,还可以进行针灸和推拿。除此之外,创作漫画连环画形式的“国医战疫”手册、开展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创作图解面诊科普轮盘等新颖的形式层出不穷,刘光瑞带领着这两个博物馆从传统经营步入了现代经营,解开了传统文化因历史流动带来的厚重晦涩,让民间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image021
image023
image025

民营博物馆的特质在于,民间的情感交流与文物价值的认同感在这里共存。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雷学刚表示,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有效助推,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目前,以总分馆制推进区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表彰全市博物馆系统十佳优秀陈列展览等举措已然实施,更多的民营博物馆也将落地生花,促进重庆历史文脉的传承。

(本文图片由重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提供)

分享
新浪微博

做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中医非遗传承人刘光瑞“跨界”办博物馆

2022-01-15 10:58:28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5日10时讯 (文/徐云卿 实习生 唐诗影)走进重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一块块名匾,一幅幅古针灸挂图,一本本医药古籍,无不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image001
image003

初心——弘扬光大文化自信,为后代留下精神食粮

两间博物馆背靠网红景点李子坝轻轨站,面朝嘉陵江,极佳的地理位置与独具古典气韵的建筑风格成为了江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博物馆内部是共通的,游客们可以同时欣赏到中医药历史文化、匾额和书法文化。

image005
image007

“博物馆的藏品主要以古籍散本和匾额两大类为主。”两家博物馆的馆长刘光瑞介绍道。刘光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著有《中国民间草药方》等多部中医药学专著,并创办了重庆市神农中医药研究所、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少林堂国医书院。

作为中医非遗传承人,但是为何 “跨界”创办博物馆了呢?据刘光瑞介绍,这是受了其父刘少林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刘光瑞公派到美国交流学习。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中,中医被误读,刘光瑞说到这仍有些愤懑,“我回家告诉了我父亲这件事,几天后他提出要建博物馆。”当时的刘光瑞正想开办药厂和医院,在年轻的他看来,办博物馆是个亏本买卖。

就在当时,父亲对刘光瑞说了一句话:“‘经济的拥有让人嫉妒,文化的拥有让人尊敬’,你是想被人嫉妒还是让人尊敬?自己选。”这句话让刘光瑞思索了好几天,最终,他决定支持父亲的想法,开办一家博物馆。

image009

经过精心的准备,1993年,重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在重庆枇杷山创立(后迁至李子坝)。2004年,刘光瑞创立了他的第二家民营博物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将民间文化的传承又向前推进一步。

博物馆是一个窗口,是中国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大众可以通过这样的窗口看到古人的文化修养。“无论是医术文物还是古时的匾额,都在无形中为大众的文化自信的形成添砖加瓦。对这些文物来说,我只是一个路人。我能做的就是将我收集的藏品展现给世人,为后代留下精神食粮。”刘光瑞补充道。

传承——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让民间文化走进百姓家

“民营博物馆是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刘光瑞表示,作为对国有博物馆中民间文化的补充,民营博物馆一定要有情、有义、有收藏,能够走进百姓家。

image011
image013

刘光瑞也在博物馆的运营中践行了这一点。在介绍到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散本时,刘光瑞颇为感触。80年代,刘光瑞在行医过程中收集到了他的第一套老医书——民国时期的《本草纲目》,“转眼间,我们都已经收藏了近十万册了,现在还有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帮我们修复古籍。”刘光瑞指了指远处正在专注修复古籍的工作人员。

image017
image019

“博物馆要有动和静立体式展示,如果说文物的展示是静态,那么增强体验感就是动态。”刘光瑞介绍,自己的博物馆一直在尝试通过实践让百姓近距离接触到中医药文化。在这里,可以体验养生面、养生汤品养生系列产品,还可以进行针灸和推拿。除此之外,创作漫画连环画形式的“国医战疫”手册、开展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创作图解面诊科普轮盘等新颖的形式层出不穷,刘光瑞带领着这两个博物馆从传统经营步入了现代经营,解开了传统文化因历史流动带来的厚重晦涩,让民间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image021
image023
image025

民营博物馆的特质在于,民间的情感交流与文物价值的认同感在这里共存。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雷学刚表示,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有效助推,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目前,以总分馆制推进区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表彰全市博物馆系统十佳优秀陈列展览等举措已然实施,更多的民营博物馆也将落地生花,促进重庆历史文脉的传承。

(本文图片由重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提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