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送行者③|“ 我们见证的,是生命归途的一次次‘告别’ ”
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殡仪服务科,主要负责火化事宜与守灵服务的提供与办理。生与死,是每一个殡葬礼仪服务员每天必须面对的课题,穿着一身深色西装,从容自若,温言细语,是外界对他们的大体印象。

最美送行者③|“ 我们见证的,是生命归途的一次次‘告别’ ”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4-05

【开栏语】

清明时节,满眼的黄桷树开始换叶;

一棵枯叶落,一棵新芽起,

轻飘飘的枯黄落叶,却似沉甸甸的落幕人生,

雨后吐新绿,却是生命律动的缘起,

落叶与新芽,死生亦大,终期于尽。

从高庙村2号地铁口出了地面,拐进一条岔路口巷道,里侧栽着一排落叶与新芽齐现的黄桷树,树下提供殡仪服务的商铺鳞次栉比,顺着往里走,就到了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

这是一个谈论生与死的地方,宁静而哀伤,庄重而深情。殡仪服务接待员、礼仪师、遗体火化师、骨灰寄存管理员……在殡仪馆里,有着一群真诚而纯净的人,他们在离别中反复练习,守护着人世间最后的尊严,倾听着逝者生前的故事和荣耀,宽慰着生者的哀痛和追思。清明将至,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最美送行者”,聆听他们的故事。

1
殡仪服务科里,大多都是年轻人 石桥铺殡仪馆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殡仪服务科,主要负责火化事宜与守灵服务的提供与办理。生与死,是每一个殡葬礼仪服务员每天必须面对的课题,穿着一身深色西装,从容自若,温言细语,是外界对他们的大体印象。

在这个科室,有一群年轻的殡葬礼仪服务员,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每天经历不同的生离死别,穿梭在一个个伤感或遗憾的故事里。正是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让殡葬这个传统行业有了朝气。

好奇尝试

从“社恐”到真诚接待的“引导员”

2002年出生的陈琳是殡仪服务岗位上“萌新”,在学校里,经历过殡葬服务学、殡葬礼仪、遗体防腐、殡葬心理学等一系列专业训练,但在殡葬这个行当里,实践往往比理论更重要。

经历亲人去世,大部分到殡仪馆的家属,都是茫然无措。确定逝者在哪儿、如何开具死亡证明、是否需要守灵、办理火化手续……殡仪服务接待就是与家属确认治丧流程,提供解疑答惑服务。

“遇见不懂的就问前辈,学习治丧流程、模仿前辈交流方式……”从“菜鸟”实习生到独自接待家属,陈琳用了6个月时间。

今年初,陈琳接待了一位五十余岁的女子,在为逝去的女儿办理火化手续时,一下子崩溃了。陈琳在一旁轻轻拍着女子的背,安慰着女子。或许是不经意的动作感动到女子,待治丧结束,女子特意来感谢陈琳。

都说,殡仪馆是服务逝者,现实是,殡仪服务科更多的是服务生者。

这份让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工作,让陈琳找到了自我价值。用陈琳自己的话来形容,这个岗位还治好了她的“社交恐惧症”,“当初选择殡葬专业是出于好奇尝试,想着面对的是遗体,不需要社交,做好本职工作就行。”

陈琳所在的殡仪服务接待岗位更像是一个“引导员”,为逝者家属介绍治丧流程及馆内提供的服务。

熟稔于心

成千上万次的生命告别

经过陈琳的讲解引导,家属们对治丧流程便有了全面的了解。其中,有的家属就提出了个性化治丧的需求。

这时,作为礼仪师的唐帆则忙碌起来。从接待家属、核对逝者基本信息、策划治丧方式、安排家属站位、撰写悼词,紧接着主持告别仪式,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

1
在公祭仪式上,礼仪师唐帆插柳祭奠英烈 石桥铺殡仪馆供图 华龙网发

3月18日下午,唐帆的手机提示响起,“4点,2楼,主持告别仪式。”结束休息的他拿着话筒,提上移动音响,赶往告别厅。

逝者是一名中年男子。告别仪式开始,唐帆用他细腻而颇有磁性的嗓音,回顾了该男子短暂的一生,引导家属鞠躬、瞻仰遗容。

短短十几分钟的流程,唐帆熟练得像是刻在骨子里。在殡仪礼仪服务岗位工作6年,从丧葬仪式的知识掌握、追悼词的撰写,到现场主持语气的控制,唐帆演练了成千上万次。

最忙时,唐帆一天主持二十多场送别仪式,即使是休息间隙,眼睛也一直盯着手里的主持稿。每一场遗体告别仪式,唐帆都拿出了最饱满的状态,送逝去的人最后一程。

在28岁的唐帆眼中,死亡并不是终点,就像《飞屋环游记》中所说,人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的时候,这一刻才是真正的死亡,告别就是为了让我们好好的把他记在心里。

细致入微

让“冰冷”送别工作有温度

礼仪师并非仅仅是主持,一场完美的告别仪式背后,有无数人在背后支持配合。谢丽与唐帆一同进入石桥铺殡仪馆,同为礼仪师的他们成为了亲密的工作搭档,6年的合作默契,让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21年8月的一个凌晨,谢丽在守灵厅外的休息椅上遇到一位老婆婆,盯着门口的讣告出神,身边无人陪伴。谢丽上前询问情况,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1
礼仪师谢丽正在布置公祭仪式 石桥铺殡仪馆供图 华龙网发

原来,婆婆的老伴儿去世,想在告别仪式上展示一下丈夫生前。老人絮絮叨叨说了1个小时,谢丽看着丧葬确认单,儿女计划是简办丧礼,告别仪式还有1个半小时,布置现场也来不及,如何满足老人和儿女的需求?

谢丽立马找到唐帆商量,提出由老人念悼词,亲自送老伴最后一程。谢丽与老婆婆沟通撰写悼词,唐帆则做好家属解释工作。最后,这场临时修改的告别仪式得到了家属的认可。

6年来,35岁的谢丽练就了较强的临场反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其实主要是考验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细心,及时了解家属需求。”谢丽说,现在明显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殡葬行业的包容度越来越高,听到的赞扬声、感谢声越来越多了。

正是这一份好奇尝试,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殡葬行业;正是他们兢兢业业立足岗位,让生命的告别更完美;正是他们的细致入微,让“冰冷”送别工作有温度。

殡仪服务科接待来来往往这么多人,他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这个行业,多点年轻人好,有朝气。”(文/秦川)

分享
新浪微博

最美送行者③|“ 我们见证的,是生命归途的一次次‘告别’ ”

2022-04-05 09:29:41 来源:

【开栏语】

清明时节,满眼的黄桷树开始换叶;

一棵枯叶落,一棵新芽起,

轻飘飘的枯黄落叶,却似沉甸甸的落幕人生,

雨后吐新绿,却是生命律动的缘起,

落叶与新芽,死生亦大,终期于尽。

从高庙村2号地铁口出了地面,拐进一条岔路口巷道,里侧栽着一排落叶与新芽齐现的黄桷树,树下提供殡仪服务的商铺鳞次栉比,顺着往里走,就到了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

这是一个谈论生与死的地方,宁静而哀伤,庄重而深情。殡仪服务接待员、礼仪师、遗体火化师、骨灰寄存管理员……在殡仪馆里,有着一群真诚而纯净的人,他们在离别中反复练习,守护着人世间最后的尊严,倾听着逝者生前的故事和荣耀,宽慰着生者的哀痛和追思。清明将至,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最美送行者”,聆听他们的故事。

1
殡仪服务科里,大多都是年轻人 石桥铺殡仪馆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殡仪服务科,主要负责火化事宜与守灵服务的提供与办理。生与死,是每一个殡葬礼仪服务员每天必须面对的课题,穿着一身深色西装,从容自若,温言细语,是外界对他们的大体印象。

在这个科室,有一群年轻的殡葬礼仪服务员,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每天经历不同的生离死别,穿梭在一个个伤感或遗憾的故事里。正是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让殡葬这个传统行业有了朝气。

好奇尝试

从“社恐”到真诚接待的“引导员”

2002年出生的陈琳是殡仪服务岗位上“萌新”,在学校里,经历过殡葬服务学、殡葬礼仪、遗体防腐、殡葬心理学等一系列专业训练,但在殡葬这个行当里,实践往往比理论更重要。

经历亲人去世,大部分到殡仪馆的家属,都是茫然无措。确定逝者在哪儿、如何开具死亡证明、是否需要守灵、办理火化手续……殡仪服务接待就是与家属确认治丧流程,提供解疑答惑服务。

“遇见不懂的就问前辈,学习治丧流程、模仿前辈交流方式……”从“菜鸟”实习生到独自接待家属,陈琳用了6个月时间。

今年初,陈琳接待了一位五十余岁的女子,在为逝去的女儿办理火化手续时,一下子崩溃了。陈琳在一旁轻轻拍着女子的背,安慰着女子。或许是不经意的动作感动到女子,待治丧结束,女子特意来感谢陈琳。

都说,殡仪馆是服务逝者,现实是,殡仪服务科更多的是服务生者。

这份让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工作,让陈琳找到了自我价值。用陈琳自己的话来形容,这个岗位还治好了她的“社交恐惧症”,“当初选择殡葬专业是出于好奇尝试,想着面对的是遗体,不需要社交,做好本职工作就行。”

陈琳所在的殡仪服务接待岗位更像是一个“引导员”,为逝者家属介绍治丧流程及馆内提供的服务。

熟稔于心

成千上万次的生命告别

经过陈琳的讲解引导,家属们对治丧流程便有了全面的了解。其中,有的家属就提出了个性化治丧的需求。

这时,作为礼仪师的唐帆则忙碌起来。从接待家属、核对逝者基本信息、策划治丧方式、安排家属站位、撰写悼词,紧接着主持告别仪式,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

1
在公祭仪式上,礼仪师唐帆插柳祭奠英烈 石桥铺殡仪馆供图 华龙网发

3月18日下午,唐帆的手机提示响起,“4点,2楼,主持告别仪式。”结束休息的他拿着话筒,提上移动音响,赶往告别厅。

逝者是一名中年男子。告别仪式开始,唐帆用他细腻而颇有磁性的嗓音,回顾了该男子短暂的一生,引导家属鞠躬、瞻仰遗容。

短短十几分钟的流程,唐帆熟练得像是刻在骨子里。在殡仪礼仪服务岗位工作6年,从丧葬仪式的知识掌握、追悼词的撰写,到现场主持语气的控制,唐帆演练了成千上万次。

最忙时,唐帆一天主持二十多场送别仪式,即使是休息间隙,眼睛也一直盯着手里的主持稿。每一场遗体告别仪式,唐帆都拿出了最饱满的状态,送逝去的人最后一程。

在28岁的唐帆眼中,死亡并不是终点,就像《飞屋环游记》中所说,人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的时候,这一刻才是真正的死亡,告别就是为了让我们好好的把他记在心里。

细致入微

让“冰冷”送别工作有温度

礼仪师并非仅仅是主持,一场完美的告别仪式背后,有无数人在背后支持配合。谢丽与唐帆一同进入石桥铺殡仪馆,同为礼仪师的他们成为了亲密的工作搭档,6年的合作默契,让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21年8月的一个凌晨,谢丽在守灵厅外的休息椅上遇到一位老婆婆,盯着门口的讣告出神,身边无人陪伴。谢丽上前询问情况,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1
礼仪师谢丽正在布置公祭仪式 石桥铺殡仪馆供图 华龙网发

原来,婆婆的老伴儿去世,想在告别仪式上展示一下丈夫生前。老人絮絮叨叨说了1个小时,谢丽看着丧葬确认单,儿女计划是简办丧礼,告别仪式还有1个半小时,布置现场也来不及,如何满足老人和儿女的需求?

谢丽立马找到唐帆商量,提出由老人念悼词,亲自送老伴最后一程。谢丽与老婆婆沟通撰写悼词,唐帆则做好家属解释工作。最后,这场临时修改的告别仪式得到了家属的认可。

6年来,35岁的谢丽练就了较强的临场反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其实主要是考验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细心,及时了解家属需求。”谢丽说,现在明显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殡葬行业的包容度越来越高,听到的赞扬声、感谢声越来越多了。

正是这一份好奇尝试,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殡葬行业;正是他们兢兢业业立足岗位,让生命的告别更完美;正是他们的细致入微,让“冰冷”送别工作有温度。

殡仪服务科接待来来往往这么多人,他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这个行业,多点年轻人好,有朝气。”(文/秦川)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