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超市需要适配社区需求
近日,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广场的某大型超市闭店,2004年开业时,这家占地逾万平方米的超市号称当时亚洲最大。事实上,这样的闭店现象不只局限于北京一地,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国内13家超市上市企业关闭超过100家门店。而在经营层面,超市企业也不乐观,去年上半年,13家超市上市企业中,大部分净利润出现下滑。
大型商超的频频退场,引发舆论关注。大型超市退场,是不是意味着当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在下降?非也,如果仔细对比这些闭店超市周边新商场的客流量和销售额,会发现这些商场依然有较高的销售量。
事实上,在20年前,大型超市进入各大城市时,一度引起了消费风潮。这是因为,大型超市主打的“一站式”购物,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居民不再需要前往多家商店购买日用品,而是可以在一家大型超市内一次性解决,更加便捷。当然,这也与当时社区居民的家庭结构和收入不无关系。
换言之,大型超市崛起的原因,除却价格因素,一是便捷性,二是与社区居民需求的适配性。而现在,这两个优势正在丧失,甚至变为劣势。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城市建成区域的紧凑,加之在线配送体系的形成,使得居民有了更便捷的日用品购买方式——用APP。而随着家庭小型化、社会个体的原子化,社区居民在消费需求上,一次性的购买量小了,但消费品更加细分,更加个性化。这也正是当下线上生鲜和会员制超市崛起的原因所在。触及家庭的配送网络、更符合个人个性喜好的特色商品,甚至因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来调整供应,这些都使得线上生鲜和会员制超市的触角,更加深入社区,更加符合居民的需求,并且能时时动态调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型传统超市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毕竟,当下火热的线上生鲜和会员制超市,其本质依然是大型超市的一种,或者说是“大型超市+”,只是他们有更好的配送体系,更智能的“数据大脑”,使得它们更能贴近需求而已。而在城市商业服务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商业体本来就是互为补充,各有作用的。当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大体量的超市,在城市应急体系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