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耕耘五十载 张军强用执着信念唱响艺术人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7日09时讯(记者 阳东霞 徐云卿)在京剧《大足》中,赵智凤一钎一斧,将一生都投入到刻石造像、劝人向善之中。而这,似乎也与他的扮演者张军强有些许相似。从艺50年,张军强一直在做一件事——传承发扬京剧艺术。
4月16日下午,“玉音粉墨谱春秋”京剧奚派传人张军强先生从艺50周年演唱会在巴渝剧院举行。演唱会通过“启蒙初始”“赤红润色”“委婉雅致”“梨园一家”四个篇章,回顾了张军强成长为“洞箫雅韵之美”的京剧奚派当代优秀传承者的精彩艺术人生。
重庆京剧院原院长张军强,既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也是京剧奚派第三代优秀传承人。他继承发扬了奚派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表演风格,唱腔具有奚派的“脑后音”响堂的特长,音色正、音量足,听后有余音绕梁之感,能给观众若即若离、似说如唱的艺术感受。除了演绎《白帝城》《范进中举》《击鼓骂曹》《珠帘寨》《李陵碑》等众多奚派经典剧目,张军强也主演了《大梦长歌》《大舜》《天路彩虹》等新创剧目。
初入梨园 开启艺术人生
“六十岁啦,这个舞台我站了五十载。回首往事:第一次喊嗓,第一次踢腿,第一次跑圆场……”灯光一打,张军强身着一袭白衣登场,深情回忆了自己幼年学艺的经历。此时,舞台左侧出现了一名小男孩,“咿……呀……”喊嗓,他稚嫩而刻苦的练功模样与张军强的回忆相呼应。
随后,13位京剧训练班的优秀小演员们表演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选段,这是张军强初入梨园学艺时常常练习的戏。看着小演员们的表演,张军强也不禁回想起了当初学艺时懵懂而执着的自己。
在张军强4、5岁时,村里的广播常常播放《红灯记》等戏曲,这给小小年纪的他心中埋下了热爱戏曲的种子。张军强儿时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父母都是农民,养育着4个儿子,生活异常艰难。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找一口饭吃,张军强在9岁时被送进了保定市戏校,工武生,从此开启了他的京剧人生。
“我们那个时候条件比较艰苦,老师也比较严格,我们每天除了上课,还要练早、中、晚三遍功,天天就在田间土地上翻跟斗。”张军强回忆道,“那时年纪小,很懵懂,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就那么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学。扳腿下腰,当时疼得直咧嘴哭,但是再疼也得坚持。”寒来暑往,张军强脚踏实地学习各项基本功。正是这段时期勤奋刻苦的练习,为他未来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洞箫雅韵 京腔京韵余音绕梁
在“赤红润色”“委婉雅致”两篇章中,张军强的学生们与重庆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先后登台表演了《秦琼观阵》《八仙过海》选段。张军强也为戏迷们带来了奚派代表剧目《珠帘寨》选段,他音色纯正、音量充裕、立音自然、低音厚重的音腔,让现场观众领略到了“耳目一新、余音绕梁”京腔京韵之美感。
这两篇章所选择的曲目,映射了张军强学习老生、学习奚派京剧艺术的人生阶段。
1978年,张军强开始学习传统戏,专工老生。初出茅庐的张军强,1991年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荧屏奖”而一炮走红。这段时期,《秦琼观阵》《八仙过海》便是他常演并擅演的两首剧目。
1993年,30岁的张军强拜师奚派传人欧阳中石先生和张荣培先生,他刻苦学习钻研,对奚派艺术、对京剧有了更独到更深层的把握和理解,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质,勾勒出洞箫雅韵的筋骨。
“学艺50年,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坚持不下来的。”回首自己的京剧人生,张军强想到的就是“艺无止境”。
上世纪80、90年代,传统戏曲乐团处于低迷的状态,演员们收入低、生活困难,张军强身边许多同行都为了生计纷纷转行、下海经商,但是张军强并没有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我热爱京剧,所以这一路走来,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路上有多么曲折,我都只有一个信念——坚持下去,坚持传承、弘扬京剧艺术。”
直到近年,即使工作繁忙,张军强也依旧经常抽空去排演厅练功,“我本身还是京剧演员,我的任务就是演出,能够把好的作品、唱段提供给观众,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我也会打心底感到欣慰、高兴。”
正是有这份坚持与热爱,花甲之年的张军强至今依旧活跃在一线舞台上,无论是传统老戏,还是新编历史剧,还是现代京剧,他为观众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角色,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舞台。
扎根巴渝 为重庆京剧躬耕不息
“几十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你是我心中佛,从来不向外边寻……”在“梨园一家”这一篇章中,张军强时隔14年再度唱响了《大足》选段,将那个执着刻石造像的赵智凤带到了台前,也将多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带到了台前。
《大足》是由重庆京剧院编排的新编历史京剧,以大足时刻的开凿者赵智凤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讲述了他一生追求真善美,以石刻劝人向善的故事。2005年,受重庆京剧院之邀,张军强担任了赵智凤一角,并以他清秀的儒雅扮相、酣畅淋漓的唱腔以及对角色的深刻把握,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人生的感悟体会不一样了,所以今天投注了更多的情感和感悟,把这十几年的沉淀都唱了进去。”再唱《大足》选段,张军强感慨良多,“当时,赵智凤坚韧的毅力、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就让我非常感动,想着要向他学习。如今,演绎着赵智凤,也不禁想起了坚持了这么多年的自己。”
2006年,作为人才引进,张军强正式加入重庆京剧院。在重庆生活了16年的张军强,无论是对重庆京剧院,还是对重庆,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重庆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地方,这也为我们京剧的创作提供了许多题材。”在重庆京剧院十多年,张军强躬耕不息,重庆京剧院也出品了许多精品力作,“我们京剧院最主要的就是抓创作,‘多条腿走路’,无论是《双枪惠娘》《张露萍》等红岩题材剧目,还是《天路彩虹》等现代戏,还是对传统戏的创新演绎,都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通过剧目,也培养、锻炼了许多优秀的京剧人才,为重庆戏曲界添砖加瓦。”
梨园一家,同宗同源。在“梨园一家”篇章中,“三度梅”获得者沈铁梅,文华奖得主程联群,梅花奖得主刘露、周利等等戏曲名家也纷纷登台,为戏迷们献上了精彩的演出。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更是唱起了京剧,为观众带来了父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的拿手选段《玉堂春》。
演唱会上,张军强与多年的老搭档程联群再度演出了《坐宫》。程联群说:“我与张军强搭档了17年,他对京剧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从艺50年,酸甜苦辣都有,但是他坚持了下来。50年,只做一件事情,并且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太不简单、太不容易了,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桃李芬芳 赓续京剧之树常青
五十载之跌宕起伏,五十载之汗泪挥洒,五十载之心血殆耗,张军强将毕生都投入到了京剧之中,但他并不会止步。“我接下来仍离不开为京剧服务,将继续参与到剧目的创作之中,继续以‘师带徒’的模式培养年轻一代的京剧演员。”
对于京剧,张军强始终认为要守正创新。“创新要在守正的基础之上,万变不离其宗,守住‘根本’,而‘根本’就是传统,包括四功五法、程式动作等,这些都需要代代相传下去。”因此,张军强在教导学生时,也非常强调基本功,“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大家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变多了,可能在专业方面有所放松,但是这样是不行的。你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字一句,都会体现出你平时下的功夫。”
除了青年演员的培养,张军强认为观众的培养也同样重要。“我们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不过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感受京剧之美。”张军强介绍,“我们京剧院开设了面向少儿的培训班,报名的人很多。即使他们以后没有走上专业的道路,但因为从小就培养了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他们也会愿意时不时走进剧场、成为观众。”
“如今是京剧发展的大好时候,给演员的舞台以及给观众了解京剧的渠道多了很多,我们都应该抓住机会。”张军强表示,“无论是培养青年一代京剧演员,还是培养京剧观众,我都要不断地去学习、挖掘、整理,让京剧艺术薪火相传。”
(本文图片由重庆京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