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开放日 | 全市救助管理机构10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超36万人次
6月19日,是第十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当日,以“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为主题,市救助管理站组织开展了“开放日”活动,并启动“融媒助团圆”全市联动寻亲救助服务公益项目和“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

“6.19”开放日 | 全市救助管理机构10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超36万人次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6-19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刘忆)6月19日,是第十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当日,以“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为主题,市救助管理站组织开展了“开放日”活动,并启动“融媒助团圆”全市联动寻亲救助服务公益项目和“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

启动仪式。陈实 摄

本次活动由市民政局主办,市救助管理站承办,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专家、社会组织、市民朋友、爱心人士、新闻媒体等近40人,到站实地参观与监督指导。市救助站通过向嘉宾讲解救助政策,展示全市十年救助工作成效、工作经验、温情故事等,助力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关爱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帮助更多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回家、回归校园。

据介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救助管理工作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救助机构设施设备日渐完善;救助管理工作各项机制逐步健全;救助专业服务逐渐成熟;职业乞讨、跑站骗票等难题有所缓解;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等。2012年以来,全市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6.8万余人次、寻亲成功3700余人、落户安置5100余人。

融合发展 构建“全员社工”理念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服务能力和质量,市救助管理站构建“全员社工”理念,逐步实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由嵌入型向融合型发展。目前,全站有社工背景的专业人才30多人;社会工作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广泛运用于对救助对象的服务工作中,17篇理论调研课题在市局系统获奖。

有效遏制 建立“点线面”救助机制

“救助对象重复流浪是救助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工作。”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陈泓熹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市救助站建立了“点线面”救助机制,通过以社会工作理念为指引,形成专业服务示范“点”;指导区县救助站,形成全市救助机构纵向驱动、横向联动的连接“线”;集合社会资源,构建综合救助服务“面”,有效遏制了部分特殊人群重复流浪问题。重复救助10次以上的人次从2017年的21.6%,下降到2021年9.54%。

破难解困形成“五位一体”寻亲模式

流浪乞讨人员是最困难、最特殊、最边缘的群体。市救助站立足系统化思维,打破专业壁垒,形成了定制化、分类化、多元化、智慧化、协同化的“五位一体”寻亲服务模式。

据介绍,2012年以来,市救助站已为116名疑难人员寻亲成功,最长寻亲历时近9年,2021年全站滞留疑难人员实现全部清零。

高质量服务 探索儿童救助保护新路径

市救助站内,工作人员与救助儿童打乒乓球。陈实 摄

2021年底,重庆市救助管理站启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创新项目”,立足源头治理,围绕流浪未成年人“全人、全程、全域”服务,打造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救助服务流程,推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周利民在讲话中指出,救助管理工作是事关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存权益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务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开创救助管理工作新局面,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氛围。

爱心市民进站参观。陈实 摄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流浪乞讨人员需求更加多元,救助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深刻变化。”陈泓熹介绍,下一步,市救助站将启动“融媒助团圆——全市联动寻亲救助服务公益项目”,依托“上游寻人”公益栏目,发布全市救助管理机构疑难寻亲服务对象信息,并由市救助站牵头组建疑难寻亲专队,和上游新闻共同开展信息发布、资源链接、跟进报道等寻亲服务,提升全市疑难寻亲成功率,助力服务对象与家人团聚。

此外,在“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启动后,市救助站将加大主城区街面重点对劳务市场、车站码头、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闲置楼盘的巡查力度,委托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在全市范围发放夏季衣物、食品、防暑防疫等“清凉爱心包”,引导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的人员进站施救,确保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生命安全。

分享
新浪微博

“6.19”开放日 | 全市救助管理机构10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超36万人次

2022-06-19 21:24:15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刘忆)6月19日,是第十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当日,以“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为主题,市救助管理站组织开展了“开放日”活动,并启动“融媒助团圆”全市联动寻亲救助服务公益项目和“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

启动仪式。陈实 摄

本次活动由市民政局主办,市救助管理站承办,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专家、社会组织、市民朋友、爱心人士、新闻媒体等近40人,到站实地参观与监督指导。市救助站通过向嘉宾讲解救助政策,展示全市十年救助工作成效、工作经验、温情故事等,助力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关爱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帮助更多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回家、回归校园。

据介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救助管理工作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救助机构设施设备日渐完善;救助管理工作各项机制逐步健全;救助专业服务逐渐成熟;职业乞讨、跑站骗票等难题有所缓解;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等。2012年以来,全市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6.8万余人次、寻亲成功3700余人、落户安置5100余人。

融合发展 构建“全员社工”理念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服务能力和质量,市救助管理站构建“全员社工”理念,逐步实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由嵌入型向融合型发展。目前,全站有社工背景的专业人才30多人;社会工作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广泛运用于对救助对象的服务工作中,17篇理论调研课题在市局系统获奖。

有效遏制 建立“点线面”救助机制

“救助对象重复流浪是救助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工作。”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陈泓熹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市救助站建立了“点线面”救助机制,通过以社会工作理念为指引,形成专业服务示范“点”;指导区县救助站,形成全市救助机构纵向驱动、横向联动的连接“线”;集合社会资源,构建综合救助服务“面”,有效遏制了部分特殊人群重复流浪问题。重复救助10次以上的人次从2017年的21.6%,下降到2021年9.54%。

破难解困形成“五位一体”寻亲模式

流浪乞讨人员是最困难、最特殊、最边缘的群体。市救助站立足系统化思维,打破专业壁垒,形成了定制化、分类化、多元化、智慧化、协同化的“五位一体”寻亲服务模式。

据介绍,2012年以来,市救助站已为116名疑难人员寻亲成功,最长寻亲历时近9年,2021年全站滞留疑难人员实现全部清零。

高质量服务 探索儿童救助保护新路径

市救助站内,工作人员与救助儿童打乒乓球。陈实 摄

2021年底,重庆市救助管理站启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创新项目”,立足源头治理,围绕流浪未成年人“全人、全程、全域”服务,打造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救助服务流程,推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周利民在讲话中指出,救助管理工作是事关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存权益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务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开创救助管理工作新局面,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氛围。

爱心市民进站参观。陈实 摄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流浪乞讨人员需求更加多元,救助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深刻变化。”陈泓熹介绍,下一步,市救助站将启动“融媒助团圆——全市联动寻亲救助服务公益项目”,依托“上游寻人”公益栏目,发布全市救助管理机构疑难寻亲服务对象信息,并由市救助站牵头组建疑难寻亲专队,和上游新闻共同开展信息发布、资源链接、跟进报道等寻亲服务,提升全市疑难寻亲成功率,助力服务对象与家人团聚。

此外,在“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启动后,市救助站将加大主城区街面重点对劳务市场、车站码头、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闲置楼盘的巡查力度,委托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在全市范围发放夏季衣物、食品、防暑防疫等“清凉爱心包”,引导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的人员进站施救,确保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生命安全。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