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机遇何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为多地部署2021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积极谋划数字经济将为各地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与新挑战?

发展数字经济机遇何在 

来源:经济日报2021-03-0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为多地部署2021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积极谋划数字经济将为各地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与新挑战?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经济日报记者梳理2021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多地将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作为部署“十四五”时期及2021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积极谋划数字经济将为各地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与新挑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培育数字产业优势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北京市提出,推广应用千兆固网、IPv6,新增5G基站6000个,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等;辽宁省提出,新建5G基站2.5万个,拓展应用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规模化数据中心;广东省提出,巩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壮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将直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为很多企业的数字化应用研发提供条件。

“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带动关联产业链上下游,包括相关设备、移动终端等研发和生产,促进有效投资扩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字化转型研究室主任高婴劢建议,各地要积极制定投资计划,结合本地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考虑地方财政实际,明确“新基建”投资重点和次序。对于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数字基建”,包括能源互联网、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等,应由政府主导推进;对于涉及高新技术和专门领域的“数字基建”,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应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政府则重点做好营造环境和政策引导工作。

培植数字产业优势离不开关键技术支撑。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聚焦高端芯片、高端工业软件、智能终端等重要领域,强化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我国数字技术发展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规模与广阔的市场优势,但也要看到发展过程面临的诸多挑战。”高婴劢分析,一是高度依赖基于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二次开发和集成应用,缺乏对底层核心技术的主导权,关键领域基础技术、原创技术供给不足。二是数字技术对其他行业领域赋能、赋值的部分缺乏评价依据,对“软性”服务缺乏统一的成本度量方法和标准,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服务产业化规模化较难。三是人才培养缺乏跨领域融合、产教融合等手段,面向新兴数字技术的体系化教育尚未建立,领军型、复合型和高技能人才紧缺。

对此,高婴劢建议各地要聚焦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命脉的数字产业,如高端芯片、操作系统、高端数控装备等,实施全国统筹和相对集中布局,结合地区优势推进产业链协同建设和供应链有效配置,避免各地全产业链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

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在于加快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取得系列成效。但也应看到,路径不明晰、应用不广泛、基础不牢固、生态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各地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针对这些“痛点”的解决措施,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所体现。江苏省提出,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上海市提出,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新生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四川省提出,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这些举措表明,各地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持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室副主任宋颖昌表示,各地应制定数字化转型细化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形成差异化转型发展路线图,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指引。

盘和林认为,不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诉求不同,就制造业企业转型而言,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普适性的工业互联网,那么企业转型或许会变得简单很多,这也正是各地提出“示范园区”“标杆工厂”的意义所在。

记者梳理发现,“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被提及。如何加快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宋颖昌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区域级、行业级等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相互嵌套、集成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另一方面,要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新解决方案和一批高价值工业APP,通过消费券等形式引导中小企业加快重点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加快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地。

引领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潜能充分释放。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经济短期内是平抑疫情风险的“压舱石”,中长期来看,能够推动以要素共融、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为核心的应用场景创新走向深入,引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增长极。

高婴劢分析,从消费看,数字技术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增值和内容增值,非接触式新型消费、定制化生产等多种消费场景持续创新,在进一步扩大和升级消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就业看,基于平台的“零工经济”正在重组经济社会运行的“细胞”,网络运营、创客工场、开源社区等围绕个人创业创新的场景应用不断涌现,造就了一批以网络客服、外卖骑手等为代表的新兴就业者,创造了自我就业、灵活用工、多点执业等就业新空间。

正是看好新模式新业态带来的红利,各地纷纷布局。浙江省提出,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动健康、养老、育幼、文化等业态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上海市提出,加快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文旅场馆智慧化升级。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往往‘新旧交织、破立并存’,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管理政策难以适应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特征,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高婴劢建议,引入“监管沙盒”机制,确保数字经济新业态领域的创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及交付机制风险可控。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经济等发展较快且存在较高风险点的领域探索设立“安全空间”,允许企业在许可范围内试错。

记者 李芃达 

信息无障碍建设让城市更有温度 

韩建飞 关 兵 

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今,越来越多地区正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意义重大。然而,数字化城市在提供“有效率”服务的同时,更需要“有温度”,更加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消除“数字鸿沟”,让数字化发展真正实现普惠、包容和公平。

关注特殊群体诉求,保留传统公共服务渠道。认真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在加快推进数字技术的同时,兼顾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给出“非数字化”选项,保留电话、线下人工服务等传统渠道,避免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诉求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被忽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造一批社区服务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特殊群体提供代购代缴、出行陪伴、上门诊疗等便利服务。

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将信息无障碍纳入到相关法律法规中,让特殊群体在数字化道路上不“掉队”。各级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购买技能培训服务或发放技能培训券等方式,推动“公益课堂”进社区、进家庭、进养老院,为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学习课程”,从根本上消弭“数字鸿沟”。

支持新技术发展与应用,鼓励企业研发生产针对特殊群体的自助公共服务设备。制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发适用于特殊群体的智能终端与应用程序或无障碍智能产品;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引导制造企业设计开发符合特殊群体使用习惯的智能终端产品,研发虚拟现实、脑控、盲用、大字幕以及朗读功能等智能硬件配套产品。

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推进信息无障碍产品健康有序发展。搭建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及时将特殊群体的信息无障碍需求反馈给相关部门与企业,加强相关产品供给,并充分利用老年人团体、电商平台等加强产品宣传推广;加强信息无障碍知识培训,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爱心捐赠、对口帮扶、义务服务等方式,支持和参与信息无障碍建设与推广;建立信息无障碍发展考核评估机制,并将考核评估结果与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城市荣誉、企业社会责任等工作相结合。

保护特殊群体隐私,防范信息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和高危人群,无障碍数字化转型应高度关注他们的利益。一方面应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监管治理,持续推进网站、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和人群结构,制定个人信息分级分类标准,建立专门的信息保护监管机构,明确响应级别的保护措施;针对可能涉及特殊群体的各个环节,开展个人信息去标识化处理,提高特殊群体信息使用安全程度。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发展数字经济机遇何在 

2021-03-03 07:57:08 来源: 0 条评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为多地部署2021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积极谋划数字经济将为各地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与新挑战?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经济日报记者梳理2021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多地将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作为部署“十四五”时期及2021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积极谋划数字经济将为各地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与新挑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培育数字产业优势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北京市提出,推广应用千兆固网、IPv6,新增5G基站6000个,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等;辽宁省提出,新建5G基站2.5万个,拓展应用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规模化数据中心;广东省提出,巩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壮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将直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为很多企业的数字化应用研发提供条件。

“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带动关联产业链上下游,包括相关设备、移动终端等研发和生产,促进有效投资扩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字化转型研究室主任高婴劢建议,各地要积极制定投资计划,结合本地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考虑地方财政实际,明确“新基建”投资重点和次序。对于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数字基建”,包括能源互联网、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等,应由政府主导推进;对于涉及高新技术和专门领域的“数字基建”,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应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政府则重点做好营造环境和政策引导工作。

培植数字产业优势离不开关键技术支撑。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聚焦高端芯片、高端工业软件、智能终端等重要领域,强化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我国数字技术发展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规模与广阔的市场优势,但也要看到发展过程面临的诸多挑战。”高婴劢分析,一是高度依赖基于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二次开发和集成应用,缺乏对底层核心技术的主导权,关键领域基础技术、原创技术供给不足。二是数字技术对其他行业领域赋能、赋值的部分缺乏评价依据,对“软性”服务缺乏统一的成本度量方法和标准,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服务产业化规模化较难。三是人才培养缺乏跨领域融合、产教融合等手段,面向新兴数字技术的体系化教育尚未建立,领军型、复合型和高技能人才紧缺。

对此,高婴劢建议各地要聚焦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命脉的数字产业,如高端芯片、操作系统、高端数控装备等,实施全国统筹和相对集中布局,结合地区优势推进产业链协同建设和供应链有效配置,避免各地全产业链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

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在于加快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取得系列成效。但也应看到,路径不明晰、应用不广泛、基础不牢固、生态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各地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针对这些“痛点”的解决措施,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所体现。江苏省提出,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上海市提出,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新生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四川省提出,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这些举措表明,各地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持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室副主任宋颖昌表示,各地应制定数字化转型细化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形成差异化转型发展路线图,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指引。

盘和林认为,不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诉求不同,就制造业企业转型而言,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普适性的工业互联网,那么企业转型或许会变得简单很多,这也正是各地提出“示范园区”“标杆工厂”的意义所在。

记者梳理发现,“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被提及。如何加快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宋颖昌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区域级、行业级等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相互嵌套、集成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另一方面,要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新解决方案和一批高价值工业APP,通过消费券等形式引导中小企业加快重点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加快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地。

引领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潜能充分释放。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经济短期内是平抑疫情风险的“压舱石”,中长期来看,能够推动以要素共融、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为核心的应用场景创新走向深入,引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增长极。

高婴劢分析,从消费看,数字技术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增值和内容增值,非接触式新型消费、定制化生产等多种消费场景持续创新,在进一步扩大和升级消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就业看,基于平台的“零工经济”正在重组经济社会运行的“细胞”,网络运营、创客工场、开源社区等围绕个人创业创新的场景应用不断涌现,造就了一批以网络客服、外卖骑手等为代表的新兴就业者,创造了自我就业、灵活用工、多点执业等就业新空间。

正是看好新模式新业态带来的红利,各地纷纷布局。浙江省提出,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动健康、养老、育幼、文化等业态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上海市提出,加快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文旅场馆智慧化升级。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往往‘新旧交织、破立并存’,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管理政策难以适应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特征,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高婴劢建议,引入“监管沙盒”机制,确保数字经济新业态领域的创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及交付机制风险可控。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经济等发展较快且存在较高风险点的领域探索设立“安全空间”,允许企业在许可范围内试错。

记者 李芃达 

信息无障碍建设让城市更有温度 

韩建飞 关 兵 

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今,越来越多地区正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意义重大。然而,数字化城市在提供“有效率”服务的同时,更需要“有温度”,更加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消除“数字鸿沟”,让数字化发展真正实现普惠、包容和公平。

关注特殊群体诉求,保留传统公共服务渠道。认真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在加快推进数字技术的同时,兼顾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给出“非数字化”选项,保留电话、线下人工服务等传统渠道,避免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诉求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被忽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造一批社区服务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特殊群体提供代购代缴、出行陪伴、上门诊疗等便利服务。

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将信息无障碍纳入到相关法律法规中,让特殊群体在数字化道路上不“掉队”。各级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购买技能培训服务或发放技能培训券等方式,推动“公益课堂”进社区、进家庭、进养老院,为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学习课程”,从根本上消弭“数字鸿沟”。

支持新技术发展与应用,鼓励企业研发生产针对特殊群体的自助公共服务设备。制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发适用于特殊群体的智能终端与应用程序或无障碍智能产品;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引导制造企业设计开发符合特殊群体使用习惯的智能终端产品,研发虚拟现实、脑控、盲用、大字幕以及朗读功能等智能硬件配套产品。

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推进信息无障碍产品健康有序发展。搭建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及时将特殊群体的信息无障碍需求反馈给相关部门与企业,加强相关产品供给,并充分利用老年人团体、电商平台等加强产品宣传推广;加强信息无障碍知识培训,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爱心捐赠、对口帮扶、义务服务等方式,支持和参与信息无障碍建设与推广;建立信息无障碍发展考核评估机制,并将考核评估结果与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城市荣誉、企业社会责任等工作相结合。

保护特殊群体隐私,防范信息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和高危人群,无障碍数字化转型应高度关注他们的利益。一方面应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监管治理,持续推进网站、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和人群结构,制定个人信息分级分类标准,建立专门的信息保护监管机构,明确响应级别的保护措施;针对可能涉及特殊群体的各个环节,开展个人信息去标识化处理,提高特殊群体信息使用安全程度。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