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携长篇小说《起初》归来,该咋评价这部作品成为一种有趣现象
“起初,我六年,匈奴左骨都侯呼衍朵尼驮着紫貂皮、精炼羊奶酥酪和河磨玉来访,自上谷入境,王恢在红山口岸接他,护送他到长安,安排他在国宾馆住下,来找我,跟我说:姐夫问你好。我说什么姐夫?”这是作家王朔潜心创作十五载的最新力作《起初·纪年》的第一段。

王朔携长篇小说《起初》归来,该咋评价这部作品成为一种有趣现象

来源:齐鲁晚报2022-08-29

“起初,我六年,匈奴左骨都侯呼衍朵尼驮着紫貂皮、精炼羊奶酥酪和河磨玉来访,自上谷入境,王恢在红山口岸接他,护送他到长安,安排他在国宾馆住下,来找我,跟我说:姐夫问你好。我说什么姐夫?”这是作家王朔潜心创作十五载的最新力作《起初·纪年》的第一段。

王朔是那种久不露面于文学江湖,但依旧时时被惦记、被讨论的作家。十五年后,万众期待中,以长篇归来的王朔迅速搅起文坛涟漪。从出版商到分销商,从读者到各大平台,大家纷纷闻风而动。

新作归来前夜和当天,“零宣发”情况下,出版商编辑部经历了一场始料未及的火爆追捧。

新经典发文称,8月11日晚,编辑按惯例,把第二日开启预售的《起初·纪年》的网络信息资料补充完整,悠闲下班。“他显然并不知道,漫不经心的他往平静的文学池里扔了一颗深水炸弹。”新长篇销售消息放出后,编辑们的电话被媒体打爆,连夜赶回公司加班。

正式预售当天,预售链接迅速售罄,库房里未被分发的书被分销商全部抢光,“王朔出新书”的话题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出版商开始以十万十万的频率加印,稳居销售榜首位多日。与此同时,关于这本书的讨论声渐起。这种出书声势,再次证明所谓的“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起初·纪年》到底是一部多么神奇的小说?《起初·纪年》中的“我”是汉武帝刘彻,是主人公。书中,汉武帝从北征匈奴时的踌躇满志,到独居甘泉宫的垂垂老去;从试图混一四海的万丈豪情,到酿成巫蛊之祸后的满怀悔恨,凡有所得,皆如流沙逝于掌心。小说中,李广、李陵、司马迁、张骞、司马相如、陈阿娇、卫子夫、霍去病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汇成群星璀璨的故事之网。小说以汉武帝、历史为骨架,写人自身的史诗。

王朔说,《起初·纪年》的故事,取材于《资治通鉴》《汉书》《史记》所载汉武旧事,是四卷本系列小说,分为《鱼甜》《竹书》《绝地天通》《纪年》。系列最后一卷《纪年》,率先出版。王朔在序言中说,“最后完成这卷即本书,文字最顺,阅读体验最好,而前数卷趣味、用典、用辞则多有可商榷。同意编辑意见,应该把最好、无歧义部分优先提供给读者。”

本书的编辑认为,历史固然是这部小说的骨架,但该书并非一部历史小说:“王朔也为此参考、吃透了不少古书,书中枝蔓庞杂,天文、地理、气象、医学、物理学、数学,包罗万象。与其说这是一本王朔版的《大汉王朝:前135》,倒不如说是王朔写了一部汉武朝的《百年孤独》。从中国传统小说演变来看,它所接续的是《三国》《西游》一路,取一点历史的因由,讲的则是全新的故事,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这脉络中的一环。”

从《顽主》到《动物凶猛》,王朔的小说最令人惊艳的是语言。在《起初·纪年》自序里,王朔暗戳戳地给读者分析他的语言新变化。关于新作的语言,王朔提到:“而我就个人偏好而言并不喜欢故事过分戏剧性,这会增加叙事负担,从技术上说,叙事一向是我的弱项,为避叙事常以对话代叙事,即所谓‘聊天体’,在本书中亦如是。”“我是拿口语所谓新北京话写作的作者,检查文字也须拿口语来回溜,没磕啵儿,才觉得通顺……还有一些熟词如老实巴交、烂七八糟则改为‘老实芭蕉’‘烂漆疤糟’什么的,变文以使其陌生化。”

王朔用语中,还有很多“国宾馆”“成活率”“公主班”“香型”“人体工程学”等现代词语,用得幽默、好玩。编剧史航说《起初·纪年》就像王朔说了一场漫长的脱口秀,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种掰手腕的乐趣。

然而,小说发售十多天以来,和以往很不一样的王朔达到小说的新高度了吗?700多页皇皇巨著能不能啃得动,作品到底如何,该怎么评价,似乎让读者和评论家们有所为难,但也打开了讨论的大门。大家对王朔这部压卷之作的反应,成为一种有趣现象。

《起初·纪年》收获文化大咖圈一波热评。

比如,评论家韩浩月认为,《起初·纪年》很有可能遇到的一个麻烦是,可以完整读完它并深切为之共鸣的读者,所占比例不会太高……这不是王朔本人以及他写作选材的原因,更主要是当下的阅读习惯与气氛,已经无法与《起初·纪年》这样的作品,产生美好的衔接。

作家止庵称,他读《起初·纪年》诚心诚意佩服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完满的表现力,惊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高超的结构与塑造人物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说,王朔难以被同代及后辈的作家所超越,现在王朔超越了他自己,只有他肯下这么大功夫,只有他能有如此收获。

对于一些读书自媒体大V来说,各有各自的观点,从各种非常有趣的角度来看王朔。比如,有人从历史角度切入讨论,认为秦汉史专家也对汉朝人生活的细节了解不多,写这段历史只能想象,但想象容易没有根儿,是飘着的。有人则从如何切入阅读来评价,认为小说很挑读者,要不要读这本书,就看自己平时喜不喜欢看战争电影。有人则从分析王朔小说遭遇口碑两极分化的原因,认为喜欢王朔新长篇和拒绝其新长篇的已是两代人,代际阅读的鸿沟已很明显。有人则主张,要为这部长篇写一部阅读法,因为读法不当,评价高低都无意义。

而在年轻人扎堆的某平台,不小比例的读者大喊“没读懂”,要么就喊“四不像语言的腔调受不了,弃了”,有人认为“书中好多用词不是北京人真吃不准什么意思,内容只能说不好不坏,换一种方式读历史罢了”。而喜欢的年轻读者则认为,“以王朔的阅读量、领悟力,写大格局的著作应该可以”。

褒贬和各种奇奇怪怪的解读,在王朔的新作上竟然如此明显。王朔的读者群体毕竟还是庞大的,而作为文坛独树一帜式的存在,他的新作不可能被忽略。只是王朔回归这件事儿,就能让文学热闹一阵子。

记者 师文静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王朔携长篇小说《起初》归来,该咋评价这部作品成为一种有趣现象

2022-08-29 10:16:38 来源:

“起初,我六年,匈奴左骨都侯呼衍朵尼驮着紫貂皮、精炼羊奶酥酪和河磨玉来访,自上谷入境,王恢在红山口岸接他,护送他到长安,安排他在国宾馆住下,来找我,跟我说:姐夫问你好。我说什么姐夫?”这是作家王朔潜心创作十五载的最新力作《起初·纪年》的第一段。

王朔是那种久不露面于文学江湖,但依旧时时被惦记、被讨论的作家。十五年后,万众期待中,以长篇归来的王朔迅速搅起文坛涟漪。从出版商到分销商,从读者到各大平台,大家纷纷闻风而动。

新作归来前夜和当天,“零宣发”情况下,出版商编辑部经历了一场始料未及的火爆追捧。

新经典发文称,8月11日晚,编辑按惯例,把第二日开启预售的《起初·纪年》的网络信息资料补充完整,悠闲下班。“他显然并不知道,漫不经心的他往平静的文学池里扔了一颗深水炸弹。”新长篇销售消息放出后,编辑们的电话被媒体打爆,连夜赶回公司加班。

正式预售当天,预售链接迅速售罄,库房里未被分发的书被分销商全部抢光,“王朔出新书”的话题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出版商开始以十万十万的频率加印,稳居销售榜首位多日。与此同时,关于这本书的讨论声渐起。这种出书声势,再次证明所谓的“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起初·纪年》到底是一部多么神奇的小说?《起初·纪年》中的“我”是汉武帝刘彻,是主人公。书中,汉武帝从北征匈奴时的踌躇满志,到独居甘泉宫的垂垂老去;从试图混一四海的万丈豪情,到酿成巫蛊之祸后的满怀悔恨,凡有所得,皆如流沙逝于掌心。小说中,李广、李陵、司马迁、张骞、司马相如、陈阿娇、卫子夫、霍去病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汇成群星璀璨的故事之网。小说以汉武帝、历史为骨架,写人自身的史诗。

王朔说,《起初·纪年》的故事,取材于《资治通鉴》《汉书》《史记》所载汉武旧事,是四卷本系列小说,分为《鱼甜》《竹书》《绝地天通》《纪年》。系列最后一卷《纪年》,率先出版。王朔在序言中说,“最后完成这卷即本书,文字最顺,阅读体验最好,而前数卷趣味、用典、用辞则多有可商榷。同意编辑意见,应该把最好、无歧义部分优先提供给读者。”

本书的编辑认为,历史固然是这部小说的骨架,但该书并非一部历史小说:“王朔也为此参考、吃透了不少古书,书中枝蔓庞杂,天文、地理、气象、医学、物理学、数学,包罗万象。与其说这是一本王朔版的《大汉王朝:前135》,倒不如说是王朔写了一部汉武朝的《百年孤独》。从中国传统小说演变来看,它所接续的是《三国》《西游》一路,取一点历史的因由,讲的则是全新的故事,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这脉络中的一环。”

从《顽主》到《动物凶猛》,王朔的小说最令人惊艳的是语言。在《起初·纪年》自序里,王朔暗戳戳地给读者分析他的语言新变化。关于新作的语言,王朔提到:“而我就个人偏好而言并不喜欢故事过分戏剧性,这会增加叙事负担,从技术上说,叙事一向是我的弱项,为避叙事常以对话代叙事,即所谓‘聊天体’,在本书中亦如是。”“我是拿口语所谓新北京话写作的作者,检查文字也须拿口语来回溜,没磕啵儿,才觉得通顺……还有一些熟词如老实巴交、烂七八糟则改为‘老实芭蕉’‘烂漆疤糟’什么的,变文以使其陌生化。”

王朔用语中,还有很多“国宾馆”“成活率”“公主班”“香型”“人体工程学”等现代词语,用得幽默、好玩。编剧史航说《起初·纪年》就像王朔说了一场漫长的脱口秀,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种掰手腕的乐趣。

然而,小说发售十多天以来,和以往很不一样的王朔达到小说的新高度了吗?700多页皇皇巨著能不能啃得动,作品到底如何,该怎么评价,似乎让读者和评论家们有所为难,但也打开了讨论的大门。大家对王朔这部压卷之作的反应,成为一种有趣现象。

《起初·纪年》收获文化大咖圈一波热评。

比如,评论家韩浩月认为,《起初·纪年》很有可能遇到的一个麻烦是,可以完整读完它并深切为之共鸣的读者,所占比例不会太高……这不是王朔本人以及他写作选材的原因,更主要是当下的阅读习惯与气氛,已经无法与《起初·纪年》这样的作品,产生美好的衔接。

作家止庵称,他读《起初·纪年》诚心诚意佩服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完满的表现力,惊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高超的结构与塑造人物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说,王朔难以被同代及后辈的作家所超越,现在王朔超越了他自己,只有他肯下这么大功夫,只有他能有如此收获。

对于一些读书自媒体大V来说,各有各自的观点,从各种非常有趣的角度来看王朔。比如,有人从历史角度切入讨论,认为秦汉史专家也对汉朝人生活的细节了解不多,写这段历史只能想象,但想象容易没有根儿,是飘着的。有人则从如何切入阅读来评价,认为小说很挑读者,要不要读这本书,就看自己平时喜不喜欢看战争电影。有人则从分析王朔小说遭遇口碑两极分化的原因,认为喜欢王朔新长篇和拒绝其新长篇的已是两代人,代际阅读的鸿沟已很明显。有人则主张,要为这部长篇写一部阅读法,因为读法不当,评价高低都无意义。

而在年轻人扎堆的某平台,不小比例的读者大喊“没读懂”,要么就喊“四不像语言的腔调受不了,弃了”,有人认为“书中好多用词不是北京人真吃不准什么意思,内容只能说不好不坏,换一种方式读历史罢了”。而喜欢的年轻读者则认为,“以王朔的阅读量、领悟力,写大格局的著作应该可以”。

褒贬和各种奇奇怪怪的解读,在王朔的新作上竟然如此明显。王朔的读者群体毕竟还是庞大的,而作为文坛独树一帜式的存在,他的新作不可能被忽略。只是王朔回归这件事儿,就能让文学热闹一阵子。

记者 师文静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娇娇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