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记忆建构与文化认同
梳理历史与当下、个人与集体、欲望与使命、理想与责任的关系,在历史与时代的长河里探索意义、塑造自我、正视身份、获得自信,是主旋律影视创作永恒的价值追寻。

《中国青年》:记忆建构与文化认同

来源:齐鲁晚报2023-05-08

影像化再现是建构现代化媒介视角下集体记忆的重要手段。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共同指导,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和中国青年报社领衔出品的网络电影《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以下简称《中国青年》)上线,为共青团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创作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百年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始终陪伴青年成长,指导青年前行,《中国青年》正是抓住这些典型印痕,开启了“旗帜”“看见”“寻找”三个篇章的时代描摹。

于晓风 宋馨艺

青春故事

《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分为《旗帜》《看见》《寻找》三个单元叙事,讲述志愿垦荒、西部支教、公益助学三个不同年代的热血青春故事,展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彰显中国青年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精神。

《旗帜》中农垦队员面临北大荒的极端气候,融合了灾难与冒险元素,队员之间的相处又有着爱情元素。青年们在荒原里施展拳脚,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开拓。知青精神诠释了青年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尊严,是这一阶段的集体记忆的主题。在纵向的时间范畴上,知青精神中的“不怕辛苦,敢于担当,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如同《中国青年》中红旗的暖色调与满地积雪的阴冷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在凛冽的艰苦环境中传达着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信念。

《看见》中支教老师教授农村学生唱歌,融合了音乐与歌舞元素,师生之间的相处又有着喜剧元素。在故事背景上,1993年,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次年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支教活动。这一时间阶段诞生了志愿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着独特的向善之美,如同《中国青年》中被放置在边远地区贫困环境下的“音乐”这一精神产物,传达出西部支教对于普及教育、撒播文明的重大意义。

《寻找》中知识青年寻找资助好人的过程,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当代青年人对职场的焦虑、现实的妥协和理想主义的碰撞,在迷茫与挣扎中,青年意识形态逐步形成。在故事背景上,198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的希望工程。2018年,共青团中央要求全团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青少年提供学业资助和就业援助,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公益助学这一行动所体现的广博大爱,如同《中国青年》中让寒门学子获益却隐姓埋名的善意和义举,展现着代代相传的温暖和力量。

三个维度

借助文化符号和仪式化两种创作手段,《中国青年》将“青年引路人”的共青团形象囊括进了身份、情感、价值三个维度的文化认同。

身份认同包括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对所归属群体的确认。主旋律影视作品实现身份认同所需要的,是承载理想、信仰、观念的文化符号和庄重的共同参与仪式。将青年优质明星偶像作为文化符号建立与青年的链接,在青年心中建立自我身份的理想化形象,在想象和现实的交融中生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共青团之间的重要链接。此外,形而上的信仰观念通过客观的文化符号储存在集体记忆中,个体的生命片段通过文化符号与历史过程相连缀,代入感与认同感穿越时空与地理的阻隔,引发观众产生强烈的时空共鸣。影片始终围绕“什么才是最好的青春”这一主题,不同时代、不同人物都以人生经历回应了这一问题: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中的青春是最好的青春;拼搏过、进取过、奉献过的青春是最好的青春。

情感认同是一种主体对价值客体表示肯定的心理活动,包含集体情感认同与个体情感认同。主旋律影视作品将个体情感浓缩到文化符号之中,使得青年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在放弃小我、为国奉献的选择情境或成长情境中,更加凸显青年的勇担使命,达到了更为广泛的情感认同,例如片中传递知青间情谊的糖果、象征个人梦想的吉他等。观众在个人与集体记忆之间产生情感同化意识,对内心信念生成与具体行为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主旋律题材电影中人物基于集体利益的行为的肯定与赞许,例如,片中对开荒青年的钦佩和对支教青年的赞许等。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与灵魂,是指价值个体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对某种社会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认可,从而不断改变自身的价值定位与结构,以体现对该社会价值的遵循与共享。主旋律影视作品实现价值认同,需要承载民族意识、家国情怀、主流文化的文化符号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仪式来实现。影片中,寄托着开荒希望的种子、象征着善心的飞行夹克等文化符号的运用都是基于这一目的。特定时间节点构成影片的仪式时间场域,在仪式时间和仪式场域与大众的交流,能够激发大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中国青年》选取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作为上映档期,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正如影片主演张艺兴所说:“通过电影,我们走进那一段岁月,化身当时之人,经历当年之苦,我们才会更加深刻理解当时之青年、当年之理想!今日我们的丰衣足食,是依托于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艰苦奋斗。”

梳理历史与当下、个人与集体、欲望与使命、理想与责任的关系,在历史与时代的长河里探索意义、塑造自我、正视身份、获得自信,是主旋律影视创作永恒的价值追寻。这一实践,需要在精神空间进行记忆建构,达到文化认同。青年譬如朝日,当立时代潮头。“青年引路人”的故事,或可为新主流的创作生产提供一个新的试炼场。

(于晓风,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宋馨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中国青年》:记忆建构与文化认同

2023-05-08 13:02:54 来源:

影像化再现是建构现代化媒介视角下集体记忆的重要手段。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共同指导,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和中国青年报社领衔出品的网络电影《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以下简称《中国青年》)上线,为共青团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创作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百年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始终陪伴青年成长,指导青年前行,《中国青年》正是抓住这些典型印痕,开启了“旗帜”“看见”“寻找”三个篇章的时代描摹。

于晓风 宋馨艺

青春故事

《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分为《旗帜》《看见》《寻找》三个单元叙事,讲述志愿垦荒、西部支教、公益助学三个不同年代的热血青春故事,展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彰显中国青年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精神。

《旗帜》中农垦队员面临北大荒的极端气候,融合了灾难与冒险元素,队员之间的相处又有着爱情元素。青年们在荒原里施展拳脚,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开拓。知青精神诠释了青年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尊严,是这一阶段的集体记忆的主题。在纵向的时间范畴上,知青精神中的“不怕辛苦,敢于担当,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如同《中国青年》中红旗的暖色调与满地积雪的阴冷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在凛冽的艰苦环境中传达着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信念。

《看见》中支教老师教授农村学生唱歌,融合了音乐与歌舞元素,师生之间的相处又有着喜剧元素。在故事背景上,1993年,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次年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支教活动。这一时间阶段诞生了志愿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着独特的向善之美,如同《中国青年》中被放置在边远地区贫困环境下的“音乐”这一精神产物,传达出西部支教对于普及教育、撒播文明的重大意义。

《寻找》中知识青年寻找资助好人的过程,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当代青年人对职场的焦虑、现实的妥协和理想主义的碰撞,在迷茫与挣扎中,青年意识形态逐步形成。在故事背景上,198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的希望工程。2018年,共青团中央要求全团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青少年提供学业资助和就业援助,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公益助学这一行动所体现的广博大爱,如同《中国青年》中让寒门学子获益却隐姓埋名的善意和义举,展现着代代相传的温暖和力量。

三个维度

借助文化符号和仪式化两种创作手段,《中国青年》将“青年引路人”的共青团形象囊括进了身份、情感、价值三个维度的文化认同。

身份认同包括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对所归属群体的确认。主旋律影视作品实现身份认同所需要的,是承载理想、信仰、观念的文化符号和庄重的共同参与仪式。将青年优质明星偶像作为文化符号建立与青年的链接,在青年心中建立自我身份的理想化形象,在想象和现实的交融中生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共青团之间的重要链接。此外,形而上的信仰观念通过客观的文化符号储存在集体记忆中,个体的生命片段通过文化符号与历史过程相连缀,代入感与认同感穿越时空与地理的阻隔,引发观众产生强烈的时空共鸣。影片始终围绕“什么才是最好的青春”这一主题,不同时代、不同人物都以人生经历回应了这一问题: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中的青春是最好的青春;拼搏过、进取过、奉献过的青春是最好的青春。

情感认同是一种主体对价值客体表示肯定的心理活动,包含集体情感认同与个体情感认同。主旋律影视作品将个体情感浓缩到文化符号之中,使得青年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在放弃小我、为国奉献的选择情境或成长情境中,更加凸显青年的勇担使命,达到了更为广泛的情感认同,例如片中传递知青间情谊的糖果、象征个人梦想的吉他等。观众在个人与集体记忆之间产生情感同化意识,对内心信念生成与具体行为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主旋律题材电影中人物基于集体利益的行为的肯定与赞许,例如,片中对开荒青年的钦佩和对支教青年的赞许等。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与灵魂,是指价值个体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对某种社会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认可,从而不断改变自身的价值定位与结构,以体现对该社会价值的遵循与共享。主旋律影视作品实现价值认同,需要承载民族意识、家国情怀、主流文化的文化符号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仪式来实现。影片中,寄托着开荒希望的种子、象征着善心的飞行夹克等文化符号的运用都是基于这一目的。特定时间节点构成影片的仪式时间场域,在仪式时间和仪式场域与大众的交流,能够激发大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中国青年》选取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作为上映档期,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正如影片主演张艺兴所说:“通过电影,我们走进那一段岁月,化身当时之人,经历当年之苦,我们才会更加深刻理解当时之青年、当年之理想!今日我们的丰衣足食,是依托于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艰苦奋斗。”

梳理历史与当下、个人与集体、欲望与使命、理想与责任的关系,在历史与时代的长河里探索意义、塑造自我、正视身份、获得自信,是主旋律影视创作永恒的价值追寻。这一实践,需要在精神空间进行记忆建构,达到文化认同。青年譬如朝日,当立时代潮头。“青年引路人”的故事,或可为新主流的创作生产提供一个新的试炼场。

(于晓风,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宋馨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旻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