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入画来——“‘千年荣昌·翰墨丹青’陈子庄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大家谈(一)

绿水青山入画来——“‘千年荣昌·翰墨丹青’陈子庄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大家谈(一)

来源:华龙网2023-11-22

为什么我们会在逢十逢百之际纪念某些艺术家的诞辰?在追怀前人的意义之上,我们还需追问:这些艺术家的出现,为艺术本身带来了什么?观察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史,可以这样说,在一般意义上,那些屡被纪念的艺术家,除了作为家乡、地域的文化名人,更是在艺术史的某些方面有值得书写的空间。作为荣昌和重庆文化名人的陈子庄,正是这样一位艺术家。

从少年时期继承父业为扇商画扇开始走上艺术道路,到去世多年后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其举办个展,从在乡村里享有画名,到誉满全国,陈子庄走的是一场颇不寻常的艺术修习与探索之路。

这种不寻常,首先表现在其师承与训练的路径上。在陈子庄随父学画之时,新式美术学校早已出现,国画成为了美术学校的专业方向或者必修科目之一,尽管那些早期的国画教师皆为中国传统师承体系培养出来的国画家,但学生所受训练却已不同于师者——新式美术学堂的国画专业学生皆需接受透视、素描、色彩、写生等科目训练,陈子庄并无机会接受到这一新的知识系统的洗礼,这可能是他的遗憾,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19岁时,他有幸在成都学习书法篆刻,又因机缘得以观看入蜀的黄宾虹作画。在23岁时,更是得观齐白石作画并当面请益。在这段从启蒙开始到成年阶段受到的艺术教育或者说艺术交游中,陈子庄所接受的知识包括了民间绘画知识、传统书画之学、国学和当代书画名家的个人技法。在这一知识系统的基础上,陈子庄从中年时期一面致力于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一面外出写生风景,再到后来形成了人所熟知的陈子庄山水风格,可以说,陈子庄的知识系统具有复合性——早期接受了典型的中国传统画学的培养与熏染,中晚期则因应时代之变,借助风行画界的写生之法,创造了独有的图式与风格。

陈子庄的不寻常,更是对一种新画境的发现和塑造,或者说,他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入画标准。从唐代开始,国人对巴蜀山水就开始了想象和塑造。李白《蜀道难》里对天梯石栈、横绝峨眉巅、剑阁峥嵘而崔嵬等的描绘,使得蜀地山川奇绝险峻的形象广泛流传。但正如李白诗中只简略提到以锦城生活为代表的巴蜀之地富足安乐的一面一样,巴山蜀水雄奇险峻的一维被艺术家们瞩目,而巴蜀人民所乐居的平原、丘陵,所乐赏的田园风光、山间野趣则少见艺术的表达。就山水画这一具体的画科而言,很早即出现了北方山水雄浑、南方山水秀润的区别。在江南成为中国文化重心后,江南的田野也成为描绘对象,所谓“凿井耕田,山居本分,十字溪头,数重花外,最不可少秧针麦浪,以备粢盛”的山田以及“柴门临水稻花香,水田漠漠平远中”的水田,皆有画家做过成功的尝试,其法也通过《芥子园画谱》这样的教材广播天下,但巴蜀之地的山地田野却似乎并不入画。川渝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土地主要作为了经济社会的观测点而非审美观照的对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中国画创作热潮中,巴蜀的农业生产场景开始被写生、被作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但画家们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表现大地之美,而是讴歌建设成就与劳动者之美。在这个大的时代语境中,陈子庄之所以能在一众画家中脱颖而出,就在于他将视野投向了巴蜀之地的平常之景,发现了平常乡土景观之中的不平常——那些荡漾其间的生趣、氤氲其中的诗意。

陈子庄的这一尝试,可与傅抱石在重庆因得山川之助而创“抱石皴”的经验并提。在传统山水画程式尚支配大多数画家的创作之际,傅抱石在巴山密林危崖的启发中跳出了传统窠臼,在皴擦点染交错的笔墨中复现了巴山神韵。他在游览巴蜀山野中解脱了日常生活的羁绊,获得了所谓“画里青山便是家”的体验,不过,要将这巴蜀之地名山大川之外的青山小景画于纸上,却并无陈法可依,陈子庄在现场感、写生性极强的画面中,尝试融入此前花鸟画创作的经验,于是,花鸟画丰富的笔法、墨法与水法进入到画面的组织过程中,山野幻化成了宣纸上交织的线、面、点、色。这样的山景,是滋润的,是具有巴蜀地域特征的,作品一改早期山水画的霸悍之趣,也一改早期山水画的构图样式,画中多曲线且线形、线质变化丰富,墨与水在浓淡互破中表现出种种不期然而至的机趣,从某种意义上,陈子庄有一种视山水为花鸟的倾向——他不仅在笔墨意趣上因大量使用花鸟画技法而解构了传统的山水皴法,也将山野亲切化和人间化,即使是“万壑松风”般原本应雄强的山水也是如此,如同可亲、可近的花鸟,陈子庄笔下的山水是可游、可居的。

因新画境的塑造和以花鸟技法入山水画的尝试,而成就了典型的陈子庄画格,这种画风的影响是广泛的,惠泽他人处颇多,甚至成为了当代中国画的一种流行模式。关于陈子庄的特点和贡献,已有前辈美术史家和评论家做过大量研究,无论是对其一生提倡“意趣”“机趣”的肯定,还是对其“简淡奇崛、高古淳厚”风格的推崇,以及对其在一片西化潮中坚守和进一步发掘笔墨价值的赞颂,皆为“知者言”。而作为陈子庄生前好友的著名画家吴凡的评论,则更是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温度。吴凡评价陈子庄《夹江马村道南望》一画中“所展现的包含着土石、草木、房屋、炊烟的丘陵被笼罩于斜阳之中,浑然一体,使你似乎感到那赭红色的丘陵正蒸发出泥土和草木的气味,多么鲜明的四川丘陵的乡土气息!”这种关注万物生机的人间情怀,是吴凡和陈子庄所共有的,他们既具有传统文人的风骨,也有置身二十世纪的当代人对生活、对乡土、对山野的不懈的热情。

今日回看陈子庄的艺术人生,其对巴蜀山野的向往与描绘,是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与自然的联通。这是一种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尝试,是对徜徉于巴蜀山川平常之景的生活行动的艺术升华。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代王安石在《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描绘那些田园里的桑条、楝花,庭院里成畦的花木,表达对乡村和山野日常景观的深深眷恋,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画随人动的感觉。在乡村振兴的当下,如何在平常的乡村之景中发现其不平常的美,如何对这种美保持一种持续的热情,进而将乡村之美赋形并广泛传播,让巴蜀的绿水青山再次成为艺术表达的焦点,这或许是纪念陈子庄艺术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 屈波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绿水青山入画来——“‘千年荣昌·翰墨丹青’陈子庄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大家谈(一)

2023-11-22 15:31:16 来源:

为什么我们会在逢十逢百之际纪念某些艺术家的诞辰?在追怀前人的意义之上,我们还需追问:这些艺术家的出现,为艺术本身带来了什么?观察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史,可以这样说,在一般意义上,那些屡被纪念的艺术家,除了作为家乡、地域的文化名人,更是在艺术史的某些方面有值得书写的空间。作为荣昌和重庆文化名人的陈子庄,正是这样一位艺术家。

从少年时期继承父业为扇商画扇开始走上艺术道路,到去世多年后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其举办个展,从在乡村里享有画名,到誉满全国,陈子庄走的是一场颇不寻常的艺术修习与探索之路。

这种不寻常,首先表现在其师承与训练的路径上。在陈子庄随父学画之时,新式美术学校早已出现,国画成为了美术学校的专业方向或者必修科目之一,尽管那些早期的国画教师皆为中国传统师承体系培养出来的国画家,但学生所受训练却已不同于师者——新式美术学堂的国画专业学生皆需接受透视、素描、色彩、写生等科目训练,陈子庄并无机会接受到这一新的知识系统的洗礼,这可能是他的遗憾,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19岁时,他有幸在成都学习书法篆刻,又因机缘得以观看入蜀的黄宾虹作画。在23岁时,更是得观齐白石作画并当面请益。在这段从启蒙开始到成年阶段受到的艺术教育或者说艺术交游中,陈子庄所接受的知识包括了民间绘画知识、传统书画之学、国学和当代书画名家的个人技法。在这一知识系统的基础上,陈子庄从中年时期一面致力于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一面外出写生风景,再到后来形成了人所熟知的陈子庄山水风格,可以说,陈子庄的知识系统具有复合性——早期接受了典型的中国传统画学的培养与熏染,中晚期则因应时代之变,借助风行画界的写生之法,创造了独有的图式与风格。

陈子庄的不寻常,更是对一种新画境的发现和塑造,或者说,他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入画标准。从唐代开始,国人对巴蜀山水就开始了想象和塑造。李白《蜀道难》里对天梯石栈、横绝峨眉巅、剑阁峥嵘而崔嵬等的描绘,使得蜀地山川奇绝险峻的形象广泛流传。但正如李白诗中只简略提到以锦城生活为代表的巴蜀之地富足安乐的一面一样,巴山蜀水雄奇险峻的一维被艺术家们瞩目,而巴蜀人民所乐居的平原、丘陵,所乐赏的田园风光、山间野趣则少见艺术的表达。就山水画这一具体的画科而言,很早即出现了北方山水雄浑、南方山水秀润的区别。在江南成为中国文化重心后,江南的田野也成为描绘对象,所谓“凿井耕田,山居本分,十字溪头,数重花外,最不可少秧针麦浪,以备粢盛”的山田以及“柴门临水稻花香,水田漠漠平远中”的水田,皆有画家做过成功的尝试,其法也通过《芥子园画谱》这样的教材广播天下,但巴蜀之地的山地田野却似乎并不入画。川渝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土地主要作为了经济社会的观测点而非审美观照的对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中国画创作热潮中,巴蜀的农业生产场景开始被写生、被作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但画家们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表现大地之美,而是讴歌建设成就与劳动者之美。在这个大的时代语境中,陈子庄之所以能在一众画家中脱颖而出,就在于他将视野投向了巴蜀之地的平常之景,发现了平常乡土景观之中的不平常——那些荡漾其间的生趣、氤氲其中的诗意。

陈子庄的这一尝试,可与傅抱石在重庆因得山川之助而创“抱石皴”的经验并提。在传统山水画程式尚支配大多数画家的创作之际,傅抱石在巴山密林危崖的启发中跳出了传统窠臼,在皴擦点染交错的笔墨中复现了巴山神韵。他在游览巴蜀山野中解脱了日常生活的羁绊,获得了所谓“画里青山便是家”的体验,不过,要将这巴蜀之地名山大川之外的青山小景画于纸上,却并无陈法可依,陈子庄在现场感、写生性极强的画面中,尝试融入此前花鸟画创作的经验,于是,花鸟画丰富的笔法、墨法与水法进入到画面的组织过程中,山野幻化成了宣纸上交织的线、面、点、色。这样的山景,是滋润的,是具有巴蜀地域特征的,作品一改早期山水画的霸悍之趣,也一改早期山水画的构图样式,画中多曲线且线形、线质变化丰富,墨与水在浓淡互破中表现出种种不期然而至的机趣,从某种意义上,陈子庄有一种视山水为花鸟的倾向——他不仅在笔墨意趣上因大量使用花鸟画技法而解构了传统的山水皴法,也将山野亲切化和人间化,即使是“万壑松风”般原本应雄强的山水也是如此,如同可亲、可近的花鸟,陈子庄笔下的山水是可游、可居的。

因新画境的塑造和以花鸟技法入山水画的尝试,而成就了典型的陈子庄画格,这种画风的影响是广泛的,惠泽他人处颇多,甚至成为了当代中国画的一种流行模式。关于陈子庄的特点和贡献,已有前辈美术史家和评论家做过大量研究,无论是对其一生提倡“意趣”“机趣”的肯定,还是对其“简淡奇崛、高古淳厚”风格的推崇,以及对其在一片西化潮中坚守和进一步发掘笔墨价值的赞颂,皆为“知者言”。而作为陈子庄生前好友的著名画家吴凡的评论,则更是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温度。吴凡评价陈子庄《夹江马村道南望》一画中“所展现的包含着土石、草木、房屋、炊烟的丘陵被笼罩于斜阳之中,浑然一体,使你似乎感到那赭红色的丘陵正蒸发出泥土和草木的气味,多么鲜明的四川丘陵的乡土气息!”这种关注万物生机的人间情怀,是吴凡和陈子庄所共有的,他们既具有传统文人的风骨,也有置身二十世纪的当代人对生活、对乡土、对山野的不懈的热情。

今日回看陈子庄的艺术人生,其对巴蜀山野的向往与描绘,是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与自然的联通。这是一种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尝试,是对徜徉于巴蜀山川平常之景的生活行动的艺术升华。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代王安石在《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描绘那些田园里的桑条、楝花,庭院里成畦的花木,表达对乡村和山野日常景观的深深眷恋,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画随人动的感觉。在乡村振兴的当下,如何在平常的乡村之景中发现其不平常的美,如何对这种美保持一种持续的热情,进而将乡村之美赋形并广泛传播,让巴蜀的绿水青山再次成为艺术表达的焦点,这或许是纪念陈子庄艺术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 屈波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思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