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3-12-17

“一个知情老人去世,意味着一段历史消逝。马拉的笔下既有普通百姓,也有传奇人物,有广度、深度和厚度,他们共同构筑起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几十年来,以解放碑为代表的重庆城变化天翻地覆,但我们依然怀念过去简单生活的快乐幸福。城市日新月异,那些纯粹会在记忆中永存。”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1
▲马拉的新书《口述重庆》。记者 赵欣 摄

12月16日,南滨路精典书店精典大讲堂,著名文史专家、摄影家何智亚的一番话,引得现场听众频频点头,颇有共鸣。当天,“向讲故事的人致敬——马拉《口述重庆》新书分享会暨老友会”在此举行。包括何智亚在内,作家马拉请来多位书中口述人及文化界老友,围绕《口述重庆》吹起了龙门阵。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2
▲马拉追忆已经去世的口述人、京剧名家厉慧森。记者 赵欣 摄

如果你对重庆城市文化感兴趣,并且稍微下过功夫去了解,那么马拉这个名字你一定会有印象。2011年,身为资深媒体人的他在城中颇具影响力的都市报《重庆晨报》开设专栏“马拉打望·城与人”。十余年来,他约会了无数个有故事的“老重庆”吹龙门阵。这些“老重庆”的个体记忆融于时代叙事之中,河山青翠,岁月奔涌,乡音甘冽,众声交响,如同万花镜一般,折射出重庆这座城的万千气象。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3
▲马拉与徐蓓、吴景娅、杨一(从左至右)对谈。记者 赵欣 摄

“专栏是和读者的定期约会。虽然现在专栏不在了,但城和人还在。《口述重庆》里呈现的,就是我的专栏写过的那些关于重庆城、重庆人的故事。”马拉说,与笔下那些形形色色的口述人的遇见,一切均出于自然,“他们就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大部分是我在生活中碰到并发现的,有些是经朋友介绍的。有时翻看他们的老影集,发现他们的关系,有些是整个家庭的人物都很有意思。”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4
▲分享会上马拉邀请部分口述人到场以书相赠。记者 赵欣 摄

《口述重庆》涉及62位采访对象,“如今这本书姗姗来迟,书中的62位口述人已有16位先后谢世”,分享会缅怀环节,马拉不免感伤地说,做口述采访多年,每当他走在重庆某个地方,马上就会想起住在附近的某位老人家,“有的散在五湖四海,有的九死一生;到现在,有的已随风而逝,有的还硬朗地生活着。有故事的人决定有故事的城,他们就是重庆城与人的时空坐标。他们的样子,谦谦长者,一派大丈夫风度;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使我的人生也得以丰富。”

十几年坚持不懈约“老重庆”吹龙门阵,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事实上,在结集出版前,就有万千读者每周翘首以盼,守望马拉“周更”专栏。比如精典书店创始人杨一和纪录片导演徐蓓。

“重庆没有多少艺术沉淀,却涌现了像刘雪庵、白智清、罗中立、陈萨、陈坤、黄珂这样的作曲家、平民英雄、画家、钢琴家、演员和美食家;重庆没有多少科技的传承,但却出现了任鸿隽这样的科学家;重庆没有多少商业传统,却出现了卢作孚这样顶天立地的中国企业家楷模。重庆的很多领域都出现了这种‘有大树,没有森林’的现象。而一旦出现大树,每一棵都光彩夺目。他们是耀眼的星,照亮并守护这座城市,带来温暖、力量和奇迹。马拉专栏就是把这一颗颗星串起来的城市人物星链。”

杨一回忆,受马拉专栏打动,他曾萌生要为重庆拍民间纪录片的想法,“我约上马拉和徐蓓多次讨论: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重庆最鲜活地表现出来?我们多次碰头、争论,说等马拉把专栏写完了,出书再改成剧本,让徐蓓拍纪录片。我甚至激动得半夜起床写了纪录片创意大纲,马拉也搞出分集大纲。然后由于现实的原因,纪录片计划搁浅。后来,徐蓓拍了《大后方》《城门几丈高》《西南联大》,拿了金鸡奖;马拉坚持十几年把专栏写完,赢得读者众多,成就了今天的《口述重庆》。”

“第一次读到马拉专栏,我有被惊艳到的感觉。”徐蓓说,马拉的专栏让她意识到,尽管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但对重庆的了解其实很肤浅,“那时马拉的口述历史在重庆来说是一种比较新鲜的文字记录形式,它没有宏大叙事,只是聚焦于重庆众生百态,让我们看到,重庆真是好有趣的城市!”

著名作家吴景娅是《口述重庆》的一位口述人,她也是马拉的大学师姐兼报社同事。吴景娅印象里,年轻的马拉曾“相当调皮,永远赶在截稿前交稿,让你提心吊胆,却又总有惊喜。”《用小说小心地存放我的小城》一篇,正是马拉带给吴景娅的一大惊喜。“这篇口述史让我闻到了家乡北碚的气味,没有野心,那么优雅。马拉的语言风格是重庆话思维的外化,松弛、自由、有才华,但阅读起来又会进入很多迷宫,具有哲理高度。他的文字写出了重庆的肌理,挖掘出了重庆不为人知的东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闪烁着灵魂的光芒。这样的写作者是时代的清流,值得仰望。”

但马拉却笑了,他试图以一贯的自我戏谑消解外界赋予的某种宏大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代表重庆,每个人也代表不了重庆。这本书把重庆人的三舅四爷、七姑八姨攒起来,有点像是被开了个会,但开的却不是代表大会。书里面的乡亲个个都是高手,清一色沉得住气,都憋着不说‘故乡’‘母城’‘乡愁’之类盐咸醋酸的词语,大家都踏踏实实过着日子,什么都没说,但实际上又什么都说了。”

马拉还特别邀请到《口述重庆》的部分口述人或亲眷到场,以书相赠,聊表致敬。他相信,《口述重庆》会让每个读者读出他心中的重庆城和重庆人,“但他如果读出了巴黎、里约热内卢或布宜诺斯艾利斯,我也很高兴,并会像尽职的书僮一样轻轻拿开他手里摊开的这本板砖一样厚重的书,免得他如果后悔了,拿起书来砸我。”

记者 赵欣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

2023-12-17 07:58:45 来源:

“一个知情老人去世,意味着一段历史消逝。马拉的笔下既有普通百姓,也有传奇人物,有广度、深度和厚度,他们共同构筑起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几十年来,以解放碑为代表的重庆城变化天翻地覆,但我们依然怀念过去简单生活的快乐幸福。城市日新月异,那些纯粹会在记忆中永存。”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1
▲马拉的新书《口述重庆》。记者 赵欣 摄

12月16日,南滨路精典书店精典大讲堂,著名文史专家、摄影家何智亚的一番话,引得现场听众频频点头,颇有共鸣。当天,“向讲故事的人致敬——马拉《口述重庆》新书分享会暨老友会”在此举行。包括何智亚在内,作家马拉请来多位书中口述人及文化界老友,围绕《口述重庆》吹起了龙门阵。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2
▲马拉追忆已经去世的口述人、京剧名家厉慧森。记者 赵欣 摄

如果你对重庆城市文化感兴趣,并且稍微下过功夫去了解,那么马拉这个名字你一定会有印象。2011年,身为资深媒体人的他在城中颇具影响力的都市报《重庆晨报》开设专栏“马拉打望·城与人”。十余年来,他约会了无数个有故事的“老重庆”吹龙门阵。这些“老重庆”的个体记忆融于时代叙事之中,河山青翠,岁月奔涌,乡音甘冽,众声交响,如同万花镜一般,折射出重庆这座城的万千气象。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3
▲马拉与徐蓓、吴景娅、杨一(从左至右)对谈。记者 赵欣 摄

“专栏是和读者的定期约会。虽然现在专栏不在了,但城和人还在。《口述重庆》里呈现的,就是我的专栏写过的那些关于重庆城、重庆人的故事。”马拉说,与笔下那些形形色色的口述人的遇见,一切均出于自然,“他们就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大部分是我在生活中碰到并发现的,有些是经朋友介绍的。有时翻看他们的老影集,发现他们的关系,有些是整个家庭的人物都很有意思。”

约“老重庆”吹龙门阵,作家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4
▲分享会上马拉邀请部分口述人到场以书相赠。记者 赵欣 摄

《口述重庆》涉及62位采访对象,“如今这本书姗姗来迟,书中的62位口述人已有16位先后谢世”,分享会缅怀环节,马拉不免感伤地说,做口述采访多年,每当他走在重庆某个地方,马上就会想起住在附近的某位老人家,“有的散在五湖四海,有的九死一生;到现在,有的已随风而逝,有的还硬朗地生活着。有故事的人决定有故事的城,他们就是重庆城与人的时空坐标。他们的样子,谦谦长者,一派大丈夫风度;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使我的人生也得以丰富。”

十几年坚持不懈约“老重庆”吹龙门阵,马拉“吹”出一本《口述重庆》。事实上,在结集出版前,就有万千读者每周翘首以盼,守望马拉“周更”专栏。比如精典书店创始人杨一和纪录片导演徐蓓。

“重庆没有多少艺术沉淀,却涌现了像刘雪庵、白智清、罗中立、陈萨、陈坤、黄珂这样的作曲家、平民英雄、画家、钢琴家、演员和美食家;重庆没有多少科技的传承,但却出现了任鸿隽这样的科学家;重庆没有多少商业传统,却出现了卢作孚这样顶天立地的中国企业家楷模。重庆的很多领域都出现了这种‘有大树,没有森林’的现象。而一旦出现大树,每一棵都光彩夺目。他们是耀眼的星,照亮并守护这座城市,带来温暖、力量和奇迹。马拉专栏就是把这一颗颗星串起来的城市人物星链。”

杨一回忆,受马拉专栏打动,他曾萌生要为重庆拍民间纪录片的想法,“我约上马拉和徐蓓多次讨论: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重庆最鲜活地表现出来?我们多次碰头、争论,说等马拉把专栏写完了,出书再改成剧本,让徐蓓拍纪录片。我甚至激动得半夜起床写了纪录片创意大纲,马拉也搞出分集大纲。然后由于现实的原因,纪录片计划搁浅。后来,徐蓓拍了《大后方》《城门几丈高》《西南联大》,拿了金鸡奖;马拉坚持十几年把专栏写完,赢得读者众多,成就了今天的《口述重庆》。”

“第一次读到马拉专栏,我有被惊艳到的感觉。”徐蓓说,马拉的专栏让她意识到,尽管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但对重庆的了解其实很肤浅,“那时马拉的口述历史在重庆来说是一种比较新鲜的文字记录形式,它没有宏大叙事,只是聚焦于重庆众生百态,让我们看到,重庆真是好有趣的城市!”

著名作家吴景娅是《口述重庆》的一位口述人,她也是马拉的大学师姐兼报社同事。吴景娅印象里,年轻的马拉曾“相当调皮,永远赶在截稿前交稿,让你提心吊胆,却又总有惊喜。”《用小说小心地存放我的小城》一篇,正是马拉带给吴景娅的一大惊喜。“这篇口述史让我闻到了家乡北碚的气味,没有野心,那么优雅。马拉的语言风格是重庆话思维的外化,松弛、自由、有才华,但阅读起来又会进入很多迷宫,具有哲理高度。他的文字写出了重庆的肌理,挖掘出了重庆不为人知的东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闪烁着灵魂的光芒。这样的写作者是时代的清流,值得仰望。”

但马拉却笑了,他试图以一贯的自我戏谑消解外界赋予的某种宏大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代表重庆,每个人也代表不了重庆。这本书把重庆人的三舅四爷、七姑八姨攒起来,有点像是被开了个会,但开的却不是代表大会。书里面的乡亲个个都是高手,清一色沉得住气,都憋着不说‘故乡’‘母城’‘乡愁’之类盐咸醋酸的词语,大家都踏踏实实过着日子,什么都没说,但实际上又什么都说了。”

马拉还特别邀请到《口述重庆》的部分口述人或亲眷到场,以书相赠,聊表致敬。他相信,《口述重庆》会让每个读者读出他心中的重庆城和重庆人,“但他如果读出了巴黎、里约热内卢或布宜诺斯艾利斯,我也很高兴,并会像尽职的书僮一样轻轻拿开他手里摊开的这本板砖一样厚重的书,免得他如果后悔了,拿起书来砸我。”

记者 赵欣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