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红军战士负伤后,被江津四面山老乡冒死收留并悉心照料60多天——一张80多年前的字条见证一段鱼水情深
1月20日中午,贵州遵义,天气湿冷。遵义会议纪念馆附近一个房间里,来自重庆的学者们刚刚抵达,便围住一位79岁的老人频频提问,老人家则一一作答。

7位红军战士负伤后,被江津四面山老乡冒死收留并悉心照料60多天——一张80多年前的字条见证一段鱼水情深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4-01-25
QQ截图20240125063229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土城战役红军手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QQ截图20240125063240
1月20日,专家们与吴炳银(左一)交流。记者 赵迎昭 摄/视觉重庆

“您父亲后来回过老家没有?”

“他是怎么到温水镇的?原先不是在江津洪海吗?”

“知不知道其他6位红军战士的下落?”

……

1月20日中午,贵州遵义,天气湿冷。遵义会议纪念馆附近一个房间里,来自重庆的学者们刚刚抵达,便围住一位79岁的老人频频提问,老人家则一一作答。

这位老人名叫吴炳银,是红军战士吴贞和的长子。提问的学者中,有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艾智科研究馆员等。

原来,他们正在深入研究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土城战役红军手迹”,其中记录了包括吴贞和在内的7位红军战士在重庆江津四面山洪海养伤的经历。

重庆日报曾在2018年8月23日的“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报道中,对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作过深度报道。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土城战役89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踏上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地,寻访红军印记,采访红军后人,对完善这份手迹的证据链,形成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极具意义和价值。

身负重伤来到四面山养伤

“父亲被一颗子弹击中左下腹,顿时血流如注”

悠悠赤水河,巍巍青杠坡。

1月21日下午,空中下起小雨。由重庆史研究会和三峡博物馆组织的2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位于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的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祭奠英烈。

陵园里,19.35米高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于青杠坡制高点——银盘顶。人们的思绪回到1935年1月28日。

1935年1月15—17日,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是促成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的转折之战,更是中央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周勇说。

《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一卷(1921—1949)》对土城战役有如下记载:“(1935年1月)28日,红三军团与红五军团在土城青杠坡一带与川敌交锋,敌人据险顽抗,战斗异常激烈,双方都有较大伤亡,形成对峙局面。”

吴贞和就是在青杠坡战斗中负伤的。“父亲被一颗子弹击中左下腹,顿时血流如注,昏了过去。战友们赶紧把他救下火线。”吴炳银说。

吴贞和与另外6名战友在组织安排下,从贵州习水土城镇辗转来到如今的江津四面山养伤,得到了乡民唐树田父子的精心照料。

两个多月后,6位伤愈战士返回部队,伤情最重的吴贞和留在唐家继续养伤。后来,吴贞和来到习水县温水镇娄底村,以小生意维生并养育了7个孩子。

“虽然没有完成长征,但父亲的信念一直没变。当年他参加红军,远走他乡,就是想为老百姓谋幸福。他一直教育我们,不要增加国家的负担,要把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吴炳银说,他至今还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家中老屋十分破旧,“公社书记找到我父亲,说您是老红军,政府准备帮您修房子。我父亲婉言谢绝。他说,很多人住房都困难,我不能搞特殊,于是就一直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直到1975年去世。”

有生之年,吴贞和都没能回到老家——江西省会昌县庄口镇大陂村。除了未能归乡,吴贞和还有一大遗憾,就是后来没能再见救命恩人唐树田一家一面。“父亲临终前还说,唐家人是好人,要我一定要找到他们,感谢他们。”说这话时,吴炳银眼中含泪。

在唐家养伤得到悉心照料

“唐父子给我们送来白酒、猪腿、汤元、白豆腐”

2005年盛夏的一天,吴炳银接到了媒体记者的一个电话。“江津四面山一农户家中发现了红军手迹,有您父亲写下的字条。”

这是一张一直收藏在唐树田家中的字条,由80多年前的某位红军战士用毛笔蘸着松烟,在粗糙的皮纸上写成,共900余字。字条后面还有一张附页,上书:“吴贞和地址:温水区五保一甲 小地名娄底新店子 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五中秋”。该字条于2005年由唐树田的儿子唐安华捐赠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被称为“土城战役红军手迹”,经过相关专家的鉴定,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周勇说,这是重庆境内发现的有关土城战役的唯一原始资料,弥足珍贵。

不久后,吴炳银收到了这张附页的传真。“附页上父亲的字迹和住家的地址都是对的。”吴炳银确认这张附页是父亲亲笔写下的,便带着家人,拎着精心准备的纪念品,来到重庆江津四面山,见到了父亲生前心心念念的救命恩人。

那时,唐树田已经去世,当年8岁的唐树田的儿子唐安华也已两鬓斑白。吴炳银紧紧握着唐安华的手,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

据字条记载,7位在土城战役中受伤的红军战士先被转移到习水县温水镇治伤,后又在如今的习水县大坡镇飞鸽村陶炳兴家短暂停留,最后落脚于江津四面山洪海唐树田家养伤。

在唐树田家养伤的60多天里,唐家父子悉心照料他们,请医术高超的周和尚给他们治伤,春节时还给他们送去佳肴。字条中提到:“唐父子给我们送来白酒、猪腿、汤元(即汤圆)、白豆腐……”

“到四月五日,大多数同志伤也治好,组织决定返回部队。只有吴贞和同志伤还未好,组织决定把他留下医治。”字条中写道。

“父亲一直没有忘记救命恩人,1943年的中秋节,他翻山越岭来到四面山,看望唐家人。当时,唐家大人出去劳动了,父亲只好写下地址,交给唐安华,希望之后取得联系。”

由于唐家人不识字,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直到吴贞和1975年去世,他也没能和唐家人再见上一面。

依依惜别写下初心见证

“凌晨分别走时,大家都掉泪哭了”

红军在沿途百姓的倾力相助下,走完了艰苦卓绝的漫漫征途,一路上留下不少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这张珍贵的字条就是一份见证。

“我们七人历时六十多天,唐老人一文钱都不要……四月五日晚,在唐老人家中,组织上请了陶炳兴老人来,共同吃饭吃酒,凌晨分别走时,大家都掉泪哭了。吃酒时,我们七名战士都说,一定回来看望唐、陶二位老人。”红军伤愈归队之际,军民挥泪告别,字条详细记录了这一感人的场面。

“那时,收留红军如被国民党发现,是要杀头的。”吴炳银激动地说,“唐家人收留7位红军60多天,负责他们的吃、住、医,且分文不取,他们要顶着多大的风险,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啊!”

红军战士对百姓冒死收留、悉心救护无以回报,才写下这张字条,作为革命成功后回报人民的见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远离组织的情况下,红军伤员自动成立党小组。字条中记载:“七名战士有四个党员,成立党小组,廖永江任组长。”这表明,即使在当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哪怕只是临时组成的养伤集体,红军战士们也时刻不忘建立基层党组织,保持党组织的完整和战斗性。

这件文物被发现以来,周勇一直关注并对此进行了持续研究,写过专题论文。他表示:“此次遵义之行,完善了这件文物真实性的证据链,证实了这是一件在中国革命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他建议将这件文物重新定名为《中央红军证明书》。

明年是土城战役90周年、四渡赤水90周年。周勇期待,这张字条能够回到故事的发生地,向社会公开展出。他更希望把这项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尤其要找到其他6位红军伤员的下落,完成这个故事最后的拼图。

记者 赵迎昭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7位红军战士负伤后,被江津四面山老乡冒死收留并悉心照料60多天——一张80多年前的字条见证一段鱼水情深

2024-01-25 06:30:49 来源:
QQ截图20240125063229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土城战役红军手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QQ截图20240125063240
1月20日,专家们与吴炳银(左一)交流。记者 赵迎昭 摄/视觉重庆

“您父亲后来回过老家没有?”

“他是怎么到温水镇的?原先不是在江津洪海吗?”

“知不知道其他6位红军战士的下落?”

……

1月20日中午,贵州遵义,天气湿冷。遵义会议纪念馆附近一个房间里,来自重庆的学者们刚刚抵达,便围住一位79岁的老人频频提问,老人家则一一作答。

这位老人名叫吴炳银,是红军战士吴贞和的长子。提问的学者中,有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艾智科研究馆员等。

原来,他们正在深入研究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土城战役红军手迹”,其中记录了包括吴贞和在内的7位红军战士在重庆江津四面山洪海养伤的经历。

重庆日报曾在2018年8月23日的“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报道中,对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作过深度报道。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土城战役89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踏上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地,寻访红军印记,采访红军后人,对完善这份手迹的证据链,形成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极具意义和价值。

身负重伤来到四面山养伤

“父亲被一颗子弹击中左下腹,顿时血流如注”

悠悠赤水河,巍巍青杠坡。

1月21日下午,空中下起小雨。由重庆史研究会和三峡博物馆组织的2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位于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的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祭奠英烈。

陵园里,19.35米高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于青杠坡制高点——银盘顶。人们的思绪回到1935年1月28日。

1935年1月15—17日,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是促成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的转折之战,更是中央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周勇说。

《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一卷(1921—1949)》对土城战役有如下记载:“(1935年1月)28日,红三军团与红五军团在土城青杠坡一带与川敌交锋,敌人据险顽抗,战斗异常激烈,双方都有较大伤亡,形成对峙局面。”

吴贞和就是在青杠坡战斗中负伤的。“父亲被一颗子弹击中左下腹,顿时血流如注,昏了过去。战友们赶紧把他救下火线。”吴炳银说。

吴贞和与另外6名战友在组织安排下,从贵州习水土城镇辗转来到如今的江津四面山养伤,得到了乡民唐树田父子的精心照料。

两个多月后,6位伤愈战士返回部队,伤情最重的吴贞和留在唐家继续养伤。后来,吴贞和来到习水县温水镇娄底村,以小生意维生并养育了7个孩子。

“虽然没有完成长征,但父亲的信念一直没变。当年他参加红军,远走他乡,就是想为老百姓谋幸福。他一直教育我们,不要增加国家的负担,要把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吴炳银说,他至今还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家中老屋十分破旧,“公社书记找到我父亲,说您是老红军,政府准备帮您修房子。我父亲婉言谢绝。他说,很多人住房都困难,我不能搞特殊,于是就一直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直到1975年去世。”

有生之年,吴贞和都没能回到老家——江西省会昌县庄口镇大陂村。除了未能归乡,吴贞和还有一大遗憾,就是后来没能再见救命恩人唐树田一家一面。“父亲临终前还说,唐家人是好人,要我一定要找到他们,感谢他们。”说这话时,吴炳银眼中含泪。

在唐家养伤得到悉心照料

“唐父子给我们送来白酒、猪腿、汤元、白豆腐”

2005年盛夏的一天,吴炳银接到了媒体记者的一个电话。“江津四面山一农户家中发现了红军手迹,有您父亲写下的字条。”

这是一张一直收藏在唐树田家中的字条,由80多年前的某位红军战士用毛笔蘸着松烟,在粗糙的皮纸上写成,共900余字。字条后面还有一张附页,上书:“吴贞和地址:温水区五保一甲 小地名娄底新店子 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五中秋”。该字条于2005年由唐树田的儿子唐安华捐赠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被称为“土城战役红军手迹”,经过相关专家的鉴定,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周勇说,这是重庆境内发现的有关土城战役的唯一原始资料,弥足珍贵。

不久后,吴炳银收到了这张附页的传真。“附页上父亲的字迹和住家的地址都是对的。”吴炳银确认这张附页是父亲亲笔写下的,便带着家人,拎着精心准备的纪念品,来到重庆江津四面山,见到了父亲生前心心念念的救命恩人。

那时,唐树田已经去世,当年8岁的唐树田的儿子唐安华也已两鬓斑白。吴炳银紧紧握着唐安华的手,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

据字条记载,7位在土城战役中受伤的红军战士先被转移到习水县温水镇治伤,后又在如今的习水县大坡镇飞鸽村陶炳兴家短暂停留,最后落脚于江津四面山洪海唐树田家养伤。

在唐树田家养伤的60多天里,唐家父子悉心照料他们,请医术高超的周和尚给他们治伤,春节时还给他们送去佳肴。字条中提到:“唐父子给我们送来白酒、猪腿、汤元(即汤圆)、白豆腐……”

“到四月五日,大多数同志伤也治好,组织决定返回部队。只有吴贞和同志伤还未好,组织决定把他留下医治。”字条中写道。

“父亲一直没有忘记救命恩人,1943年的中秋节,他翻山越岭来到四面山,看望唐家人。当时,唐家大人出去劳动了,父亲只好写下地址,交给唐安华,希望之后取得联系。”

由于唐家人不识字,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直到吴贞和1975年去世,他也没能和唐家人再见上一面。

依依惜别写下初心见证

“凌晨分别走时,大家都掉泪哭了”

红军在沿途百姓的倾力相助下,走完了艰苦卓绝的漫漫征途,一路上留下不少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这张珍贵的字条就是一份见证。

“我们七人历时六十多天,唐老人一文钱都不要……四月五日晚,在唐老人家中,组织上请了陶炳兴老人来,共同吃饭吃酒,凌晨分别走时,大家都掉泪哭了。吃酒时,我们七名战士都说,一定回来看望唐、陶二位老人。”红军伤愈归队之际,军民挥泪告别,字条详细记录了这一感人的场面。

“那时,收留红军如被国民党发现,是要杀头的。”吴炳银激动地说,“唐家人收留7位红军60多天,负责他们的吃、住、医,且分文不取,他们要顶着多大的风险,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啊!”

红军战士对百姓冒死收留、悉心救护无以回报,才写下这张字条,作为革命成功后回报人民的见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远离组织的情况下,红军伤员自动成立党小组。字条中记载:“七名战士有四个党员,成立党小组,廖永江任组长。”这表明,即使在当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哪怕只是临时组成的养伤集体,红军战士们也时刻不忘建立基层党组织,保持党组织的完整和战斗性。

这件文物被发现以来,周勇一直关注并对此进行了持续研究,写过专题论文。他表示:“此次遵义之行,完善了这件文物真实性的证据链,证实了这是一件在中国革命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他建议将这件文物重新定名为《中央红军证明书》。

明年是土城战役90周年、四渡赤水90周年。周勇期待,这张字条能够回到故事的发生地,向社会公开展出。他更希望把这项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尤其要找到其他6位红军伤员的下落,完成这个故事最后的拼图。

记者 赵迎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