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去三峡博物馆看长江两岸先民生活图卷

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去三峡博物馆看长江两岸先民生活图卷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4-03-10

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日前,“碧水江河——长江生态风情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大厅举行。一件件珍贵文物,再现了长江两岸先民的生活场景。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小米是主食,河鱼是美肴

展览现场,一件件长江两岸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过的器物,现身展柜中。

这些穿越数千年时光而来的器物,将彼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忠实地记录下来,让我们得以一窥他们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生活画面。

其中,一件红陶钵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它的造型,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用的碗。你知道它究竟装过什么好吃的吗?

此次展览策展人杨曼妮介绍,首先是主食。

数千年前先民的主食主要是黍,它是小米的一种,一年生粮食作物,成熟以后呈金黄色,这种如今并不常现身餐桌的粮食,在数千年前,是重庆长江两岸先民的主要食物。

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选择黍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呢?杨曼妮说,这和先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由于三峡地区山地较多,土壤饱水性能较差,容易干旱,所以更适合黍的生长。

除了各种农作物之外,先民们还会采集各种各样的季节性食物,包括藜、葡萄、猕猴桃、南酸枣以及少量的栎果和柿。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江生活的两岸先民,自然不会忘记大江给予他们的馈赠。

在展览中出现的石网坠,就充分证明了当时的先民除了采集,还会通过渔猎来捕肉食用。

数千年前的人们吃些什么鱼?

考古工作者们在先民们留下的“垃圾堆”里,找到了大量的鱼骨,这些鱼骨分别来自青鱼、鳡鱼、鲫鱼、草鱼等各式各样的江河鱼类。

同时,“垃圾堆”里还有麂、猪獾、熊的残骨,说明先民经常捕猎这些动物作为自己的食物。

14米长画卷再现清代三峡先民生活

奔腾不息的长江是历代画家偏爱的题材之一,将如此秀美的山河表现在画卷中,展现出长江“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宜居风光与自然之美。

一幅长达14米的清代无款青绿山水画卷现身展览现场。整个画卷被分为三段进行装裱,展现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长江及沿岸的生态美景。

当你走近这幅画作,会发现上面不仅绘有深壑、丘陵、浅滩、江河,也有城池、庙宇、村屋、渔船。画面既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瀚气象,又刻画了深岩邃谷、高峰缓坡、流溪飞泉、苍波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让万里长江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同时,众多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物,也被画家融入画作之中,表现了人们在这繁忙而幽静的世界里捕鱼、拉纤、山行、独坐、相聚、送别……

画面中最为有趣味的,是清代人拉纤的场景。只见画面上一艘木舟逆流而上,长长的纤绳系在船的桅杆顶端,一头是站在船上固定纤绳的人;另一头的河滩之上,佝偻着身形的纤夫用力地拖动着木船涉水而上。

这幅珍贵的画面,展示出当时的拉纤不是只拉船头的,纤夫要根据水流特点在船上找几个固定点,通过角度的计算和船上船工的配合,船只才能在激流中前进。如果其中一个固定点出现问题,船只倾斜沉没的危险系数就会大大增加。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去三峡博物馆看长江两岸先民生活图卷

2024-03-10 06:10:26 来源:

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日前,“碧水江河——长江生态风情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大厅举行。一件件珍贵文物,再现了长江两岸先民的生活场景。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小米是主食,河鱼是美肴

展览现场,一件件长江两岸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过的器物,现身展柜中。

这些穿越数千年时光而来的器物,将彼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忠实地记录下来,让我们得以一窥他们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生活画面。

其中,一件红陶钵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它的造型,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用的碗。你知道它究竟装过什么好吃的吗?

此次展览策展人杨曼妮介绍,首先是主食。

数千年前先民的主食主要是黍,它是小米的一种,一年生粮食作物,成熟以后呈金黄色,这种如今并不常现身餐桌的粮食,在数千年前,是重庆长江两岸先民的主要食物。

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选择黍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呢?杨曼妮说,这和先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由于三峡地区山地较多,土壤饱水性能较差,容易干旱,所以更适合黍的生长。

除了各种农作物之外,先民们还会采集各种各样的季节性食物,包括藜、葡萄、猕猴桃、南酸枣以及少量的栎果和柿。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江生活的两岸先民,自然不会忘记大江给予他们的馈赠。

在展览中出现的石网坠,就充分证明了当时的先民除了采集,还会通过渔猎来捕肉食用。

数千年前的人们吃些什么鱼?

考古工作者们在先民们留下的“垃圾堆”里,找到了大量的鱼骨,这些鱼骨分别来自青鱼、鳡鱼、鲫鱼、草鱼等各式各样的江河鱼类。

同时,“垃圾堆”里还有麂、猪獾、熊的残骨,说明先民经常捕猎这些动物作为自己的食物。

14米长画卷再现清代三峡先民生活

奔腾不息的长江是历代画家偏爱的题材之一,将如此秀美的山河表现在画卷中,展现出长江“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宜居风光与自然之美。

一幅长达14米的清代无款青绿山水画卷现身展览现场。整个画卷被分为三段进行装裱,展现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长江及沿岸的生态美景。

当你走近这幅画作,会发现上面不仅绘有深壑、丘陵、浅滩、江河,也有城池、庙宇、村屋、渔船。画面既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瀚气象,又刻画了深岩邃谷、高峰缓坡、流溪飞泉、苍波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让万里长江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同时,众多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物,也被画家融入画作之中,表现了人们在这繁忙而幽静的世界里捕鱼、拉纤、山行、独坐、相聚、送别……

画面中最为有趣味的,是清代人拉纤的场景。只见画面上一艘木舟逆流而上,长长的纤绳系在船的桅杆顶端,一头是站在船上固定纤绳的人;另一头的河滩之上,佝偻着身形的纤夫用力地拖动着木船涉水而上。

这幅珍贵的画面,展示出当时的拉纤不是只拉船头的,纤夫要根据水流特点在船上找几个固定点,通过角度的计算和船上船工的配合,船只才能在激流中前进。如果其中一个固定点出现问题,船只倾斜沉没的危险系数就会大大增加。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