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理解本质、抓住精髓,才能"得其门而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3-11

【圆桌对话】

嘉宾

许江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

杨朝明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张自成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2023年,“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文化自信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邀请代表委员分享他们的思考。

做好“登峰”“落地”两篇文章

记者:据您观察,当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许江: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从以中国诗词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视觉文化、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曲艺音乐,到以中国器物为代表的生活艺术等,都是人们追捧的对象。去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和“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现象级的艺术展览。

杨朝明:现在文化学术界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大力做好“登峰”与“落地”两篇文章。“登峰”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走向大众也就是实现“落地”传播,以创新的形式和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姓心中。当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逐渐扩大,大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越发高涨。

张自成:在文物出版领域,大家正在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路径。比如,以地域为单元,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文献整理出版工程。同时,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的经典著作,推出了系列优秀出版物。出版机构还利用文本、图像、音视频、数据库等多媒体形式,推出了多种融合出版物,拓展、优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阅读路径和阅读体验。

国风、国潮热折射文化自信

记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许江:应该说,当下的“诗词热”体现了大众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及古典浪漫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欣赏;与此同时,陶瓷、汉服等在年轻群体中也很盛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着”的文化。现代年轻人正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融入生活。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有吸引力,是因为其中蕴涵着中国人的思想内核,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振和精神共鸣。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那些陈列的文物仿佛诉说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为百姓美好生活提供智慧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频频“出圈”,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张自成:国风、国潮已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选项。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认同。这些年轻人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让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母体文化有了强烈的自信;他们对世界“平观”而非“仰视”,能从容欣赏各种文化,更能充分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对汉服、诗词、书画等的追逐,是自我情怀和时尚品位的表达,展现着深深的文化认同。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记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

许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做好保护传承,还要让其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社会风尚。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智慧,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智慧融入现代社会,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特别要挖掘其中的民风、乡风理念,以此培育文明之风,倡导崇德向善的好风气;还要加大精品文艺创作力度,将优秀的文化、历史以歌舞、声乐等形式搬上舞台,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有理解本质、抓住精髓,才能“得其门而入”。学校和课堂是重要的文化学习平台,建议今后各类学校设置传统文化类必修课程,以文化经典、思想精粹、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完整、持续深入地品读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张自成:出版界要尊重出版规律,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立足文献、学术、普及、“走出去”、融合出版五条路径,做好内容、产品规划,出版更多高质量出版物。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多元利用、深度开发,通过“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水准。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

2024-03-11 06:17:23 来源:

【圆桌对话】

嘉宾

许江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

杨朝明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张自成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2023年,“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文化自信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邀请代表委员分享他们的思考。

做好“登峰”“落地”两篇文章

记者:据您观察,当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许江: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从以中国诗词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视觉文化、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曲艺音乐,到以中国器物为代表的生活艺术等,都是人们追捧的对象。去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和“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现象级的艺术展览。

杨朝明:现在文化学术界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大力做好“登峰”与“落地”两篇文章。“登峰”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走向大众也就是实现“落地”传播,以创新的形式和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姓心中。当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逐渐扩大,大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越发高涨。

张自成:在文物出版领域,大家正在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路径。比如,以地域为单元,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文献整理出版工程。同时,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的经典著作,推出了系列优秀出版物。出版机构还利用文本、图像、音视频、数据库等多媒体形式,推出了多种融合出版物,拓展、优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阅读路径和阅读体验。

国风、国潮热折射文化自信

记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许江:应该说,当下的“诗词热”体现了大众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及古典浪漫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欣赏;与此同时,陶瓷、汉服等在年轻群体中也很盛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着”的文化。现代年轻人正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融入生活。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有吸引力,是因为其中蕴涵着中国人的思想内核,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振和精神共鸣。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那些陈列的文物仿佛诉说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为百姓美好生活提供智慧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频频“出圈”,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张自成:国风、国潮已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选项。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认同。这些年轻人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让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母体文化有了强烈的自信;他们对世界“平观”而非“仰视”,能从容欣赏各种文化,更能充分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对汉服、诗词、书画等的追逐,是自我情怀和时尚品位的表达,展现着深深的文化认同。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记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

许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做好保护传承,还要让其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社会风尚。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智慧,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智慧融入现代社会,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特别要挖掘其中的民风、乡风理念,以此培育文明之风,倡导崇德向善的好风气;还要加大精品文艺创作力度,将优秀的文化、历史以歌舞、声乐等形式搬上舞台,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有理解本质、抓住精髓,才能“得其门而入”。学校和课堂是重要的文化学习平台,建议今后各类学校设置传统文化类必修课程,以文化经典、思想精粹、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完整、持续深入地品读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张自成:出版界要尊重出版规律,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立足文献、学术、普及、“走出去”、融合出版五条路径,做好内容、产品规划,出版更多高质量出版物。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多元利用、深度开发,通过“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水准。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