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农村文化,传统根基不能失
当前,全国城市化进程正剧烈改变着我国乡村的社会形态和农民们的生活方式。

继承农村文化,传统根基不能失

来源:红网2019-12-16

当前,全国城市化进程正剧烈改变着我国乡村的社会形态和农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大巨变、大转型的时代浪潮之下,一些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自身生命存在感在农村和城市的双重失据,以致发出了“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已经无家可归”的悲叹。如果我们继续着眼于更为庞大的农民工、乡村少年等农村人群,这种存在于生命中的无归宿感实在是必须引起重视了。

这种“失根”现象表现为一种生命体验——文化精神上的无归依感,即在城市化大浪潮冲击下,传统乡村解体,乡村文化虚弱,日渐失去对广大农民,尤其对乡村少年的亲和力,而城市文化又过于遥远。于是,就出现了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的双重危机。

究其根源,农村文化“失根”的首要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与崩溃。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面对大自然式的协同劳作中形成了家庭、家族、邻里之间亲密接触、和睦相处的生活形态。如今,在机械耕作、外出务工、经商等渐趋多样化的生产方式下,农民社会关系也日渐独立分化了。一方面,集体性的传统文化生活,比如民间节日仪式越来越空洞化;另一方面,与早期集体生产相伴随的电影放映队等农村公共生活形式也逐渐消逝。必须看到,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造成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家庭邻里关系淡漠、紧张,违法犯罪盛行,社会安全感丧失的根源之一。

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逐步解体,而现代法律又远未进入农民日常生活形成新的价值秩序,又是乡村文化“失根”的根本原因。随着传统伦理价值体系解体,很多“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趋于利益化,钱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以致拜金主义、低俗文化、消费文化盛行于广大乡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传统恶习,比如赌博、暴力犯罪等在许多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群中死灰复燃,成为危害国家长治久安的隐患。

城乡间长期存在的文化鸿沟也是加剧农村文化“失根”的重要原因。户籍隔离制度下的城乡经济生活和社会管理模式,使农民们很难充分享受到城市文化并予以认同。这样,农村和城市文化的双重缺失,使他们生命的归依感和价值认同极易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的无根存在。

乡村文化教育的衰落,会造成亿万农民“流离失所”,我们必须为此找到解决办法。在我看来,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农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和教育事业。就当前现实而言,解决好农民工子弟上学问题,以及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最后,可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广泛传播乡村文化精华,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从根本来说,文化失根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经济发展来解决。当农村人看到城市的灯红酒绿,看到城里人大把赚钱,他们自己却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产生心理失衡,再好的文化也不可能有吸引力。全国性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协调好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这是我们整个21世纪都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大问题。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继承农村文化,传统根基不能失

2019-12-16 10:53:13 来源: 0 条评论

当前,全国城市化进程正剧烈改变着我国乡村的社会形态和农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大巨变、大转型的时代浪潮之下,一些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自身生命存在感在农村和城市的双重失据,以致发出了“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已经无家可归”的悲叹。如果我们继续着眼于更为庞大的农民工、乡村少年等农村人群,这种存在于生命中的无归宿感实在是必须引起重视了。

这种“失根”现象表现为一种生命体验——文化精神上的无归依感,即在城市化大浪潮冲击下,传统乡村解体,乡村文化虚弱,日渐失去对广大农民,尤其对乡村少年的亲和力,而城市文化又过于遥远。于是,就出现了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的双重危机。

究其根源,农村文化“失根”的首要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与崩溃。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面对大自然式的协同劳作中形成了家庭、家族、邻里之间亲密接触、和睦相处的生活形态。如今,在机械耕作、外出务工、经商等渐趋多样化的生产方式下,农民社会关系也日渐独立分化了。一方面,集体性的传统文化生活,比如民间节日仪式越来越空洞化;另一方面,与早期集体生产相伴随的电影放映队等农村公共生活形式也逐渐消逝。必须看到,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造成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家庭邻里关系淡漠、紧张,违法犯罪盛行,社会安全感丧失的根源之一。

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逐步解体,而现代法律又远未进入农民日常生活形成新的价值秩序,又是乡村文化“失根”的根本原因。随着传统伦理价值体系解体,很多“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趋于利益化,钱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以致拜金主义、低俗文化、消费文化盛行于广大乡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传统恶习,比如赌博、暴力犯罪等在许多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群中死灰复燃,成为危害国家长治久安的隐患。

城乡间长期存在的文化鸿沟也是加剧农村文化“失根”的重要原因。户籍隔离制度下的城乡经济生活和社会管理模式,使农民们很难充分享受到城市文化并予以认同。这样,农村和城市文化的双重缺失,使他们生命的归依感和价值认同极易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的无根存在。

乡村文化教育的衰落,会造成亿万农民“流离失所”,我们必须为此找到解决办法。在我看来,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农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和教育事业。就当前现实而言,解决好农民工子弟上学问题,以及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最后,可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广泛传播乡村文化精华,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从根本来说,文化失根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经济发展来解决。当农村人看到城市的灯红酒绿,看到城里人大把赚钱,他们自己却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产生心理失衡,再好的文化也不可能有吸引力。全国性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协调好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这是我们整个21世纪都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大问题。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丹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