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提高脱贫“抵抗力” 确保摘帽不“感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降到2018年的1.7%,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看到喜人成绩之余,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啃下精准扶贫这块“硬骨头”的同时不可忽略返贫等问题,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脱贫,还不能急着“收网”。

【地评线】提高脱贫“抵抗力” 确保摘帽不“感冒”

来源:荔枝新闻2019-12-21

特约评论员/杨钚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降到2018年的1.7%,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看到喜人成绩之余,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啃下精准扶贫这块“硬骨头”的同时不可忽略返贫等问题,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脱贫,还不能急着“收网”。让脱贫的脚步“稳”一下,提高脱贫的“抵抗力”,防止返贫“病毒”的滋生繁衍,确保贫困地区“摘帽”之后不“感冒”。

实现全面脱贫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然而部分地区急于求成,过多注重脱贫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导致困难群众脱贫之后又返贫,甚至有的地方存在“被脱贫”现象。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扶贫工作结束,“摘帽”不是脱贫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要做好脱贫后的工作,就要更多地关注返贫问题,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发生。

把好精准脱贫“质量关”,确保脱贫成效无“水分”。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成效好不好,有没有“水分”,关键要看精准脱贫是否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我们国家在精准脱贫方面有严格的退出标准和规范,更有完整的退出评价体系和保障措施,要确保“摘帽”之后不“感冒”,就要在脱贫“摘帽”时结合各地实际,通过入户及实地调查提供精准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判定,把好脱贫退出的工作程序规范,同时加强扶贫干部的作风建设,切忌出现“被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行动确保“真脱贫”。

做好“造血”脱贫“加减法”,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摘帽”关键是要引导困难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拔掉穷根、开掘富源。有些贫困地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扶一把就能上马,送一程就能远行,但还有些地区基础条件较差,需要我们善用“加减法”思维,改进之前“扶贫羊”“扶贫猪”等做法,加大对困难地区的“造血”投入,尤其是要加大送项目、送科技到农村。比如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培植出的谷子,以高产优质抗旱节水的优势让小谷粒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疙瘩”。在做好“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好节省支出减负惠民的文章,加强新民风建设与宣传,倡导群众移除旧风俗,在脱贫“摘帽”中融入新风尚。

担实教育扶贫“硬担子”,培养中国特色“新农民”。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是教育扶贫的新要求。“时代楷模”朱有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为云南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有担当有作为的人。农村贫困地区要想彻底拔除穷根,就要抓实教育扶贫,根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培养出怀揣乡村振兴中国梦、拥有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中国特色“新农民”,这既是教育扶贫的最终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针对当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不妨从补助、关怀、就业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其返回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好“领头雁”作用,调动广泛社会力量,引导优势企业与农村之间开展合作,帮助培养乡村技术人员和“新农民”,为脱贫致富开辟“源头活水”。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但只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以实际行动提高脱贫的“抵抗力”,定能解决脱贫攻坚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杨钚涵)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地评线】提高脱贫“抵抗力” 确保摘帽不“感冒”

2019-12-21 19:58:14 来源: 0 条评论

特约评论员/杨钚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降到2018年的1.7%,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看到喜人成绩之余,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啃下精准扶贫这块“硬骨头”的同时不可忽略返贫等问题,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脱贫,还不能急着“收网”。让脱贫的脚步“稳”一下,提高脱贫的“抵抗力”,防止返贫“病毒”的滋生繁衍,确保贫困地区“摘帽”之后不“感冒”。

实现全面脱贫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然而部分地区急于求成,过多注重脱贫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导致困难群众脱贫之后又返贫,甚至有的地方存在“被脱贫”现象。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扶贫工作结束,“摘帽”不是脱贫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要做好脱贫后的工作,就要更多地关注返贫问题,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发生。

把好精准脱贫“质量关”,确保脱贫成效无“水分”。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成效好不好,有没有“水分”,关键要看精准脱贫是否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我们国家在精准脱贫方面有严格的退出标准和规范,更有完整的退出评价体系和保障措施,要确保“摘帽”之后不“感冒”,就要在脱贫“摘帽”时结合各地实际,通过入户及实地调查提供精准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判定,把好脱贫退出的工作程序规范,同时加强扶贫干部的作风建设,切忌出现“被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行动确保“真脱贫”。

做好“造血”脱贫“加减法”,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摘帽”关键是要引导困难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拔掉穷根、开掘富源。有些贫困地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扶一把就能上马,送一程就能远行,但还有些地区基础条件较差,需要我们善用“加减法”思维,改进之前“扶贫羊”“扶贫猪”等做法,加大对困难地区的“造血”投入,尤其是要加大送项目、送科技到农村。比如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培植出的谷子,以高产优质抗旱节水的优势让小谷粒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疙瘩”。在做好“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好节省支出减负惠民的文章,加强新民风建设与宣传,倡导群众移除旧风俗,在脱贫“摘帽”中融入新风尚。

担实教育扶贫“硬担子”,培养中国特色“新农民”。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是教育扶贫的新要求。“时代楷模”朱有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为云南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有担当有作为的人。农村贫困地区要想彻底拔除穷根,就要抓实教育扶贫,根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培养出怀揣乡村振兴中国梦、拥有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中国特色“新农民”,这既是教育扶贫的最终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针对当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不妨从补助、关怀、就业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其返回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好“领头雁”作用,调动广泛社会力量,引导优势企业与农村之间开展合作,帮助培养乡村技术人员和“新农民”,为脱贫致富开辟“源头活水”。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但只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以实际行动提高脱贫的“抵抗力”,定能解决脱贫攻坚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杨钚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