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医又哭又闹?专家分享如何让孩子“快乐就医”
做儿科医生除了要解决孩子的疾病,还要学会与患儿的家长沟通。

孩子就医又哭又闹?专家分享如何让孩子“快乐就医”

来源:金羊网2023-07-08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白恬

近日,一则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位父亲带着孩子看牙医的时候一直鼓励孩子“不疼的”“要勇敢”,结果被医生当场打断:“爸爸到外头去。”医生表示,在带孩子就医的过程中一味告诉孩子勇敢、坚强、不疼,只会增加孩子的紧张感,对孩子就医有害无益!

家长在带小朋友就诊时要如何正确鼓励孩子?医护人员又是如何引导孩子的?广州一位小女孩囡囡在住院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从“见了医生就哭”到“见了医生就要抱抱”

“囡囡刚来医院就诊的时候就非常紧张,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警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儿科副主任医师谢丽春介绍,囡囡今年5岁半了,由于需要住院治疗。刚来医院的时候囡囡就像受惊的小鹿一样,一直躲在父母身后,对医护人员十分排斥,就连拉手都要哭。

住院第一天,囡囡就成为了病房里“远近闻名”的小朋友——她太能哭了。“小朋友见了穿白褂、戴口罩的就哭,医生一来就躲,刚开始要小朋友睡着才能进行查体,为囡囡治病颇具‘挑战性’哩。”谢丽春笑道。“孩子平常很少来医院,住院更是第一次。”囡囡的妈妈说道:“孩子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都很有耐心、非常友善。即使孩子又哭又躲,医生也会一边转移孩子注意力,一边为孩子治病。”

渐渐地,囡囡看见医护人员不哭不闹了。“我们不断地在孩子面前出现,让孩子熟悉医护人员,知道我们没有恶意,同时和孩子积极互动,成为孩子的朋友。”

住院四天后,囡囡不再是病房里的“哭泣能手”,已经可以积极配合治疗,见到来查房的医生囡囡还会主动伸手要抱抱。

“哥哥姐姐都很好,陪我玩毛绒玩具、送我卡通贴纸,还总会关心我疼不疼。”囡囡说道。

面对孩子,既要做医生也要做“老师”

“面对儿童患者,和面对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小版’。”谢丽春说道,儿科接触病人时,患儿往往惊哭不安,问诊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也常被人称为“哑科”。据了解,虽然儿科临床也采用“望、闻、问、切”,但在具体应用时,问诊常是间接进行的。这就要求儿科医生拥有极为扎实的医学基本功。“看到的症状、孩子的表述,甚至孩子的哭声都是医生第一时间诊断的依据。”

囡囡哭闹、紧张的时候,医生是如何缓解她的情绪的?谢丽春介绍,囡囡作为3-6岁的儿童,非常渴望得到肯定,且对幼儿园教师充满信任,因此儿科医生往往需要临时客串一把幼师,用老师的“派头”鼓励囡囡配合治疗,同时对孩子给予贴贴纸、抱抱的鼓励,让孩子能够接纳医生、信任医生。

“在跟囡囡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她非常喜欢卡通贴纸,我们就每次去看她都给她带一张小贴纸鼓励她,几天下来她很快就知道医生没有恶意,医生都是陪她玩耍、为她看病的哥哥姐姐。”谢丽春介绍。

据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面对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医生大多会明确告诉孩子为什么会需要就诊、医生会对他做什么。学龄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和孩子沟通,通常都会获得小朋友的配合。

“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只要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孩子都能很快适应。”谢丽春说道。

在医院里,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囡囡的治疗过程中,囡囡的父母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工作、帮助医生安抚孩子的情绪,实在是功不可没。”谢丽春表示,在为孩子看诊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据介绍,在医院里,家长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沟通,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看医生。“我们非常建议家长在和孩子好好沟通之后,带着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拉着孩子的手前来就诊。切忌单纯地让孩子勇敢,甚至欺骗孩子‘打针不疼’‘吃药不苦’。”

“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会骗孩子出门去玩耍,结果带孩子进了医院。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紧张、焦虑对医生来说简直是‘灾难’。”谢丽春强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医生是为孩子治病、是帮助孩子“打败疾病”的。如果把医生的形象“妖魔化”,通过打针、吃药威胁孩子听话,在就诊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容易情绪崩溃。

谢丽春分享,做儿科医生除了要解决孩子的疾病,如何与患儿的家长沟通也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儿科诊室里很多时候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甚至哥哥姐姐都会陪同前来,往往人满为患。很多家属还会就同一个问题反复向医生提问,家长自己被紧张情绪笼罩,更加剧了孩子的不安。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孩子就医又哭又闹?专家分享如何让孩子“快乐就医”

2023-07-08 06:55:49 来源: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白恬

近日,一则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位父亲带着孩子看牙医的时候一直鼓励孩子“不疼的”“要勇敢”,结果被医生当场打断:“爸爸到外头去。”医生表示,在带孩子就医的过程中一味告诉孩子勇敢、坚强、不疼,只会增加孩子的紧张感,对孩子就医有害无益!

家长在带小朋友就诊时要如何正确鼓励孩子?医护人员又是如何引导孩子的?广州一位小女孩囡囡在住院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从“见了医生就哭”到“见了医生就要抱抱”

“囡囡刚来医院就诊的时候就非常紧张,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警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儿科副主任医师谢丽春介绍,囡囡今年5岁半了,由于需要住院治疗。刚来医院的时候囡囡就像受惊的小鹿一样,一直躲在父母身后,对医护人员十分排斥,就连拉手都要哭。

住院第一天,囡囡就成为了病房里“远近闻名”的小朋友——她太能哭了。“小朋友见了穿白褂、戴口罩的就哭,医生一来就躲,刚开始要小朋友睡着才能进行查体,为囡囡治病颇具‘挑战性’哩。”谢丽春笑道。“孩子平常很少来医院,住院更是第一次。”囡囡的妈妈说道:“孩子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都很有耐心、非常友善。即使孩子又哭又躲,医生也会一边转移孩子注意力,一边为孩子治病。”

渐渐地,囡囡看见医护人员不哭不闹了。“我们不断地在孩子面前出现,让孩子熟悉医护人员,知道我们没有恶意,同时和孩子积极互动,成为孩子的朋友。”

住院四天后,囡囡不再是病房里的“哭泣能手”,已经可以积极配合治疗,见到来查房的医生囡囡还会主动伸手要抱抱。

“哥哥姐姐都很好,陪我玩毛绒玩具、送我卡通贴纸,还总会关心我疼不疼。”囡囡说道。

面对孩子,既要做医生也要做“老师”

“面对儿童患者,和面对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小版’。”谢丽春说道,儿科接触病人时,患儿往往惊哭不安,问诊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也常被人称为“哑科”。据了解,虽然儿科临床也采用“望、闻、问、切”,但在具体应用时,问诊常是间接进行的。这就要求儿科医生拥有极为扎实的医学基本功。“看到的症状、孩子的表述,甚至孩子的哭声都是医生第一时间诊断的依据。”

囡囡哭闹、紧张的时候,医生是如何缓解她的情绪的?谢丽春介绍,囡囡作为3-6岁的儿童,非常渴望得到肯定,且对幼儿园教师充满信任,因此儿科医生往往需要临时客串一把幼师,用老师的“派头”鼓励囡囡配合治疗,同时对孩子给予贴贴纸、抱抱的鼓励,让孩子能够接纳医生、信任医生。

“在跟囡囡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她非常喜欢卡通贴纸,我们就每次去看她都给她带一张小贴纸鼓励她,几天下来她很快就知道医生没有恶意,医生都是陪她玩耍、为她看病的哥哥姐姐。”谢丽春介绍。

据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面对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医生大多会明确告诉孩子为什么会需要就诊、医生会对他做什么。学龄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和孩子沟通,通常都会获得小朋友的配合。

“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只要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孩子都能很快适应。”谢丽春说道。

在医院里,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囡囡的治疗过程中,囡囡的父母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工作、帮助医生安抚孩子的情绪,实在是功不可没。”谢丽春表示,在为孩子看诊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据介绍,在医院里,家长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沟通,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看医生。“我们非常建议家长在和孩子好好沟通之后,带着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拉着孩子的手前来就诊。切忌单纯地让孩子勇敢,甚至欺骗孩子‘打针不疼’‘吃药不苦’。”

“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会骗孩子出门去玩耍,结果带孩子进了医院。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紧张、焦虑对医生来说简直是‘灾难’。”谢丽春强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医生是为孩子治病、是帮助孩子“打败疾病”的。如果把医生的形象“妖魔化”,通过打针、吃药威胁孩子听话,在就诊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容易情绪崩溃。

谢丽春分享,做儿科医生除了要解决孩子的疾病,如何与患儿的家长沟通也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儿科诊室里很多时候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甚至哥哥姐姐都会陪同前来,往往人满为患。很多家属还会就同一个问题反复向医生提问,家长自己被紧张情绪笼罩,更加剧了孩子的不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马甜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