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
重庆构建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
为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提出了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聚焦打造四大科创高地,设定工作目标,针对性制定了政策举措。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
重庆构建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07-11

7月10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大会提出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即锚定“1”个总体目标、明确“4”个发展定位、聚焦“5”个主要目标、实施“8”大行动),统筹布局科技创新资源,以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

1个总体目标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7年初步建成,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4个发展定位

●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

● 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先行区

● 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

5个主要目标

● 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实现突破

● 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成势

●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 高素质科技人才支撑有力

● 创新生态环境活力迸发

8大行动

● 战略科技力量提质强能行动

●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

●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

● 国防科技创新高效协同行动

● 区域创新布局优化提升行动

● 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增效行动

● 科技开放合作深化拓展行动

● 一流创新生态培育优化行动

锚定“1”个总体目标

为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提出了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聚焦打造四大科创高地,设定工作目标,针对性制定了政策举措。

其中,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将锚定“1”个总体目标,即: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7年初步建成,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取得了新进展、迈上了新台阶。2022年,我市研发投入强度预计2.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14件,技术合同成交额630.5亿元,R&D人员超过20万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7位。今年,我市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1—6月新增科技型企业5849家、已通过审核的高新技术企业845家,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82.8%、76.9%。截至6月底,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8838家、6401家。

明确“4”个发展定位

坚持“四个面向”,深刻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大会还明确了全市科技创新的“4”个发展定位——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深入贯彻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着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先行区。构建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造辐射西部、支撑全国、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重要枢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提升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聚焦“5”个主要目标

为加快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大会提出,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将聚焦“5”个主要目标,对总体目标进行了细化。具体包括:

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实现突破。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推动人工智能等16个战略领域技术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亿元研发投入发明专利产出达到17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300亿元。

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成势。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8个。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至36%、22%,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27万家和8.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

高素质科技人才支撑有力。集聚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师、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研发人员实现倍增、突破40万人。

创新生态环境活力迸发。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制度性开放走在中西部前列,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各类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7%。

实施“8”大行动

为实现上述目标,大会提出将实施“8”大行动,即:战略科技力量提质强能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国防科技创新高效协同行动、区域创新布局优化提升行动、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增效行动、科技开放合作深化拓展行动、一流创新生态培育优化行动。

比如,在战略科技力量提质强能行动方面,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实验室体系,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及基地,提升在渝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加快重庆实验室建设;打造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建设高水平大学,力争全市世界一流学科达到7个以上;推动科研机构融合发展,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多元发展模式,加快构建成果孵化、技术熟化、产业转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方面,加强重点基础研究,发挥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作用,加快战略性、引领性、应用性基础研究;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四大科创高地,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等16个战略领域,一体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引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

“总体来说,这些政策举措体现了战略性、针对性、实效性等特点。”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表示,特别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市科技创新的短板和不足,在重构市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汇聚创新人才等方面重点发力,提出20条创新政策,有利于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同时,围绕项目化落实,从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基础条件平台、成果转化服务载体、重大科创示范区4个方面,明确了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项目。

下一步,全市将抓好政策宣传和闭环落实,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记者 张亦筑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
重庆构建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

2023-07-11 06:05:51 来源:

7月10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大会提出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即锚定“1”个总体目标、明确“4”个发展定位、聚焦“5”个主要目标、实施“8”大行动),统筹布局科技创新资源,以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

1个总体目标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7年初步建成,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4个发展定位

●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

● 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先行区

● 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

5个主要目标

● 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实现突破

● 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成势

●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 高素质科技人才支撑有力

● 创新生态环境活力迸发

8大行动

● 战略科技力量提质强能行动

●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

●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

● 国防科技创新高效协同行动

● 区域创新布局优化提升行动

● 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增效行动

● 科技开放合作深化拓展行动

● 一流创新生态培育优化行动

锚定“1”个总体目标

为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提出了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聚焦打造四大科创高地,设定工作目标,针对性制定了政策举措。

其中,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将锚定“1”个总体目标,即: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7年初步建成,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取得了新进展、迈上了新台阶。2022年,我市研发投入强度预计2.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14件,技术合同成交额630.5亿元,R&D人员超过20万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7位。今年,我市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1—6月新增科技型企业5849家、已通过审核的高新技术企业845家,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82.8%、76.9%。截至6月底,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8838家、6401家。

明确“4”个发展定位

坚持“四个面向”,深刻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大会还明确了全市科技创新的“4”个发展定位——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深入贯彻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着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先行区。构建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造辐射西部、支撑全国、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重要枢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提升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聚焦“5”个主要目标

为加快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大会提出,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将聚焦“5”个主要目标,对总体目标进行了细化。具体包括:

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实现突破。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推动人工智能等16个战略领域技术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亿元研发投入发明专利产出达到17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300亿元。

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成势。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8个。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至36%、22%,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27万家和8.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

高素质科技人才支撑有力。集聚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师、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研发人员实现倍增、突破40万人。

创新生态环境活力迸发。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制度性开放走在中西部前列,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各类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7%。

实施“8”大行动

为实现上述目标,大会提出将实施“8”大行动,即:战略科技力量提质强能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国防科技创新高效协同行动、区域创新布局优化提升行动、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增效行动、科技开放合作深化拓展行动、一流创新生态培育优化行动。

比如,在战略科技力量提质强能行动方面,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实验室体系,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及基地,提升在渝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加快重庆实验室建设;打造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建设高水平大学,力争全市世界一流学科达到7个以上;推动科研机构融合发展,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多元发展模式,加快构建成果孵化、技术熟化、产业转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方面,加强重点基础研究,发挥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作用,加快战略性、引领性、应用性基础研究;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四大科创高地,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等16个战略领域,一体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引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

“总体来说,这些政策举措体现了战略性、针对性、实效性等特点。”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表示,特别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市科技创新的短板和不足,在重构市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汇聚创新人才等方面重点发力,提出20条创新政策,有利于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同时,围绕项目化落实,从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基础条件平台、成果转化服务载体、重大科创示范区4个方面,明确了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项目。

下一步,全市将抓好政策宣传和闭环落实,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记者 张亦筑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丹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