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
7月10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07-12

■刘汉龙、王学峰两名专家获突出贡献奖 

■一百项成果、十家企业分获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奖

7月10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会议宣读了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表彰文件,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汉龙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学峰荣获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100项成果、10家企业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据悉,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每两年评审一次,奇数年评审,主要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科学技术发展卓有建树或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创造巨大效益的科技工作者。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组织;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技术发明的个人、组织;科技进步奖授予完成和应用推广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企业技术创新奖授予创新能力提升显著、创新效果突出的企业。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和企业技术创新奖每年评审一次。

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议,市政府批准授予刘汉龙、王学峰两名专家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授予“镁合金超疏水自修复涂层的设计原理及防护机制”等24项成果2022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奖;授予“工业高温高含尘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及净化技术”等7项成果2022年度重庆市技术发明奖;授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运行安全监测管控技术及应用”等69项成果202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授予“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2022年度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

据介绍,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有精简数量提高质量、注重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对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更为显著、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等特点。

其中,2022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数量由2021年度的149项减少至100项,同比减少33%。更加注重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引导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进一步提高奖励质量。

获奖成果中,我市企业牵头完成的成果30项,有企业参与的成果57项,分别占比30%和57%。

获奖成果中,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和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等支柱产业相关成果44项,占比44%;面向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等特色优势产业相关成果32项,占比32%。

获奖成果完成人中,45周岁以下科研人员800人,占比达84%,同比提高15%。第一完成人45周岁以下科研人员64人,占比达64%,同比提高7%。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奖励的激励引导作用;坚持控制数量,根据科研投入产出、科技发展水平等实际状况确定授奖数量,确保奖励质量。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激发科研人员和单位的创新内生动力、释放创新活力。

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刘汉龙:

为软弱土强“筋骨” 保障高速公路等地基安全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1

刘汉龙(受访者供图)

至今,59岁的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汉龙教授已经与“土”为伍30多年。

他打交道的这些“土”,关系着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边坡、高土石坝以及陆域吹填和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安全。

作为我国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领军人物,他致力于为软弱土强“筋骨”,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7月1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汉龙表示,在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的软弱土地基。软弱土易变形,潜在风险大。所以,为确保这些建设工程基础的稳定,就需要在地基中植入强劲的“筋骨”。

经过潜心研究,他带领科研团队创建了桩土摩擦增强机制的复合地基理论,发明了新型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现浇X形混凝土桩和浆固碎石桩复合地基等3种成套技术与装备,攻克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软弱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和复杂施工环境难题,从而高效稳定地提升了地基强度。

粗粒土是高土石坝、高边坡、高速铁路和岛礁工程中的主要材料,也是软弱土的“成员”之一。

据介绍,在强震、冲击等应力条件下,粗粒土易产生颗粒破碎,进而影响整个工程安全与稳定。因此,其强度与变形是工程建设中关注的重中之重。

“粗粒土的强度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颗粒大小及级配,还与环境因素及荷载条件有关。”刘汉龙说。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功揭开了粗粒土破碎之谜,并研发了注浆和加筋等抗震新技术,克服了高土石坝、高边坡和高填方等工程的抗震加固难题。

目前,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库区高边坡、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生态边坡、重庆梁开高速地基处理及大足石刻保护等重点工程,并为重庆东站规划选址、我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战略等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珊瑚礁工程是由珊瑚砂堆积形成,颗粒强度低,易破碎,也是刘汉龙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如何能够实现强“筋骨”?他瞄准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微生物技术加固珊瑚砂地基新方法。

通过构建砂土和珊瑚砂地基液化变形分析理论,他带领科研团队利用微不足道、就地取材可持续的微生物,实现了软弱地基的抗液化、防变形,达到了强“筋骨”的目的,并且实现了可持续绿色发展。

30多年来,刘汉龙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突出贡献奖和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等荣誉,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团队取得的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边坡、高土石坝以及陆域吹填和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并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台上领奖的那一刻,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刘汉龙的脑海中。“未来的岩土和地下工程,必定是走以智能化为基础的绿色发展之路。我将继续和团队一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王学峰:

率先找到癫痫发病起源 制定出防治“全球方案”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2

王学峰(受访者供图)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学峰教授的病历资料库里,几个大柜子被塞得满满的,柜子里全是他的“宝贝”——

每一个定期随访的病人,都有一个专属的病历档案,一个专属的ID号,病人的病情演变过程都被详细记录在病历档案里,以便随访时医生可以作出更全面更科学的诊断。这是7月10日,记者在重医附一院采访时见到的场景。

从事癫痫科研和临床工作30多年的王学峰在重庆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癫痫专病门诊,治疗的癫痫患者超过2.5万人。

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癫痫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危害健康及加剧社会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疾病,致死致残率极高。”王学峰说,全球的癫痫发病率为7‰,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万癫痫患者,且每年新发约40万人。

之所以会选择从事癫痫科研,还与王学峰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相关。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工作。刚开始工作的两个月接连遇到的两个癫痫患者,对他触动很大。

“一个是中巴车司机,在驾驶途中突然尖叫一声并失去意识,中巴车掉下了山,17名乘客全部遇难;另一个是酒店厨师,也是在烹饪时突然尖叫一声后就昏迷了,导致他不慎将双手伸入油锅,油锅被掀翻后致全身烧伤。”他回忆道,从此以后,他就暗下决心,要和这一疾病死磕到底。

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沈鼎烈教授于1972年在重医附一院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癫痫专病门诊。师承沈鼎烈教授的他,在此基础上开始深入研究癫痫,并逐渐成长起来,成为第二代科研带头人。他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协同攻关,建立了3个全国最大的癫痫资源库,即:癫痫家系的遗传资源库、癫痫手术患者脑组织组成的脑库、定期随访的临床资源库,取得了诸多突破性重大成果。

“我们团队利用我国独有的疾病研究模型,率先找到了癫痫的发病起源,提出了癫痫的神经网络学说,筛选出耐药性癫痫的耐药基因,制定出癫痫防治的‘中国方案’,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和支持下,又成为了癫痫防治的‘全球方案’。”王学峰说,这显著降低了癫痫的治疗成本,据估计,每年节约费用达数亿元。

基于此,他带领团队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还成为国际抗癫痫联盟成立110年来的首位华人执行委员。

多年来,王学峰还培养了230余名硕博研究生。“如今,我的学生肖飞、田鑫已成为癫痫研究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继续探索癫痫研究的‘卡脖子’问题。我们还将把‘接力棒’一棒又一棒传下去,共同努力去征服这一顽疾,为癫痫患者解除痛苦。这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王学峰说。

(本组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张亦筑采写)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

2023-07-12 05:54:15 来源:

■刘汉龙、王学峰两名专家获突出贡献奖 

■一百项成果、十家企业分获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奖

7月10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会议宣读了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表彰文件,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汉龙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学峰荣获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100项成果、10家企业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据悉,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每两年评审一次,奇数年评审,主要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科学技术发展卓有建树或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创造巨大效益的科技工作者。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组织;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技术发明的个人、组织;科技进步奖授予完成和应用推广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企业技术创新奖授予创新能力提升显著、创新效果突出的企业。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和企业技术创新奖每年评审一次。

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议,市政府批准授予刘汉龙、王学峰两名专家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授予“镁合金超疏水自修复涂层的设计原理及防护机制”等24项成果2022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奖;授予“工业高温高含尘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及净化技术”等7项成果2022年度重庆市技术发明奖;授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运行安全监测管控技术及应用”等69项成果202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授予“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2022年度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

据介绍,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有精简数量提高质量、注重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对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更为显著、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等特点。

其中,2022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数量由2021年度的149项减少至100项,同比减少33%。更加注重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引导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进一步提高奖励质量。

获奖成果中,我市企业牵头完成的成果30项,有企业参与的成果57项,分别占比30%和57%。

获奖成果中,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和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等支柱产业相关成果44项,占比44%;面向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等特色优势产业相关成果32项,占比32%。

获奖成果完成人中,45周岁以下科研人员800人,占比达84%,同比提高15%。第一完成人45周岁以下科研人员64人,占比达64%,同比提高7%。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奖励的激励引导作用;坚持控制数量,根据科研投入产出、科技发展水平等实际状况确定授奖数量,确保奖励质量。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激发科研人员和单位的创新内生动力、释放创新活力。

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刘汉龙:

为软弱土强“筋骨” 保障高速公路等地基安全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1

刘汉龙(受访者供图)

至今,59岁的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汉龙教授已经与“土”为伍30多年。

他打交道的这些“土”,关系着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边坡、高土石坝以及陆域吹填和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安全。

作为我国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领军人物,他致力于为软弱土强“筋骨”,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7月1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汉龙表示,在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的软弱土地基。软弱土易变形,潜在风险大。所以,为确保这些建设工程基础的稳定,就需要在地基中植入强劲的“筋骨”。

经过潜心研究,他带领科研团队创建了桩土摩擦增强机制的复合地基理论,发明了新型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现浇X形混凝土桩和浆固碎石桩复合地基等3种成套技术与装备,攻克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软弱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和复杂施工环境难题,从而高效稳定地提升了地基强度。

粗粒土是高土石坝、高边坡、高速铁路和岛礁工程中的主要材料,也是软弱土的“成员”之一。

据介绍,在强震、冲击等应力条件下,粗粒土易产生颗粒破碎,进而影响整个工程安全与稳定。因此,其强度与变形是工程建设中关注的重中之重。

“粗粒土的强度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颗粒大小及级配,还与环境因素及荷载条件有关。”刘汉龙说。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功揭开了粗粒土破碎之谜,并研发了注浆和加筋等抗震新技术,克服了高土石坝、高边坡和高填方等工程的抗震加固难题。

目前,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库区高边坡、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生态边坡、重庆梁开高速地基处理及大足石刻保护等重点工程,并为重庆东站规划选址、我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战略等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珊瑚礁工程是由珊瑚砂堆积形成,颗粒强度低,易破碎,也是刘汉龙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如何能够实现强“筋骨”?他瞄准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微生物技术加固珊瑚砂地基新方法。

通过构建砂土和珊瑚砂地基液化变形分析理论,他带领科研团队利用微不足道、就地取材可持续的微生物,实现了软弱地基的抗液化、防变形,达到了强“筋骨”的目的,并且实现了可持续绿色发展。

30多年来,刘汉龙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突出贡献奖和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等荣誉,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团队取得的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边坡、高土石坝以及陆域吹填和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并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台上领奖的那一刻,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刘汉龙的脑海中。“未来的岩土和地下工程,必定是走以智能化为基础的绿色发展之路。我将继续和团队一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王学峰:

率先找到癫痫发病起源 制定出防治“全球方案”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2

王学峰(受访者供图)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学峰教授的病历资料库里,几个大柜子被塞得满满的,柜子里全是他的“宝贝”——

每一个定期随访的病人,都有一个专属的病历档案,一个专属的ID号,病人的病情演变过程都被详细记录在病历档案里,以便随访时医生可以作出更全面更科学的诊断。这是7月10日,记者在重医附一院采访时见到的场景。

从事癫痫科研和临床工作30多年的王学峰在重庆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癫痫专病门诊,治疗的癫痫患者超过2.5万人。

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癫痫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危害健康及加剧社会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疾病,致死致残率极高。”王学峰说,全球的癫痫发病率为7‰,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万癫痫患者,且每年新发约40万人。

之所以会选择从事癫痫科研,还与王学峰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相关。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工作。刚开始工作的两个月接连遇到的两个癫痫患者,对他触动很大。

“一个是中巴车司机,在驾驶途中突然尖叫一声并失去意识,中巴车掉下了山,17名乘客全部遇难;另一个是酒店厨师,也是在烹饪时突然尖叫一声后就昏迷了,导致他不慎将双手伸入油锅,油锅被掀翻后致全身烧伤。”他回忆道,从此以后,他就暗下决心,要和这一疾病死磕到底。

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沈鼎烈教授于1972年在重医附一院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癫痫专病门诊。师承沈鼎烈教授的他,在此基础上开始深入研究癫痫,并逐渐成长起来,成为第二代科研带头人。他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协同攻关,建立了3个全国最大的癫痫资源库,即:癫痫家系的遗传资源库、癫痫手术患者脑组织组成的脑库、定期随访的临床资源库,取得了诸多突破性重大成果。

“我们团队利用我国独有的疾病研究模型,率先找到了癫痫的发病起源,提出了癫痫的神经网络学说,筛选出耐药性癫痫的耐药基因,制定出癫痫防治的‘中国方案’,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和支持下,又成为了癫痫防治的‘全球方案’。”王学峰说,这显著降低了癫痫的治疗成本,据估计,每年节约费用达数亿元。

基于此,他带领团队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还成为国际抗癫痫联盟成立110年来的首位华人执行委员。

多年来,王学峰还培养了230余名硕博研究生。“如今,我的学生肖飞、田鑫已成为癫痫研究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继续探索癫痫研究的‘卡脖子’问题。我们还将把‘接力棒’一棒又一棒传下去,共同努力去征服这一顽疾,为癫痫患者解除痛苦。这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王学峰说。

(本组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张亦筑采写)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