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媒体儿童”:教育宜“疏”不宜“堵”

面对“新媒体儿童”:教育宜“疏”不宜“堵”

来源:红网2019-10-12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儿童使用新媒体出现了低龄化、娱乐化的倾向。一方面,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联网的新媒体设备伴随着新一代儿童成长,一度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与人际沟通用途,也使其成为学习和交流的利器。(10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毫无疑问,互联网时代为大众社会跨越工业文明,大步迈进技术文明和知识文明架起了一道“天梯”,而当下,基于互联网技术所繁衍的新媒体产业正是在这部“天梯”上运行的高速列车之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平台,民众传统的生活学习工作惯例、信息知识娱乐途径被日益深入地改变着、颠覆着。

然而,在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其用户年龄也在持续走低,且使用习惯呈现出娱乐化倾向。据悉,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由此可见,“新媒体儿童”的产生,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密不可分,与手机、PAD等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更是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左手是网络时代的知识浪花,右手是游戏娱乐的垃圾泡沫,面对手持新媒体这把“双刃剑”的孩子们,作为众多家长不免“心有戚戚焉”。实际上,家长甚至民众的担忧无不道理,于网络世界中随处可见的信息垃圾、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负面内容、诱惑力极大的“网游世界”,加之未成年人自身年龄结构偏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尚浅、思想认知不够成熟、自媒体信息传播覆盖范围广速度快等原因,都是他们容易迷失于自媒体这个“美丽新世界”中的“不稳定因素”,若稍有不慎,潜伏在“新媒体儿童”身上的“病灶”便会如井喷式爆发。

那么,既然“低龄化”与“娱乐化”已经存在,且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完善,更是成为了未来互联网受众的趋势所在,那么唯恐“避之不及”便不如“见招拆招”,对于“新媒体儿童”的教育引导,宜“疏”不宜“堵”。

作为家长而言,切不可“因噎废食”,为了避免“网络负能量”而将孩子们搁置于“无菌舱”中,完全切断他们与网络世界的联系,而是要积极的教育、良性的引导,言传身教的使其增强自我防御、自我免疫、自我约束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的本领,指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唯有“新媒体儿童”自身穿好“金钟罩铁布衫”、练就一双洞察是非的“火眼金睛”,才是保护他们避免感染“网络病菌”根本途径。

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和陪伴的“正面介入”。一方面,父母应掌握“需求决定使用频率”的原则,在孩子与新媒体发生接触时,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而有研究表明,当父母采取积极主动如共用或讨论的方法介入子女使用新媒体时,可以有效降低子女在新媒体使用上的负面影响,如此,便要让“规则”和“限制”更具人性化、温情化。

最后,永远不要忽视家庭陪伴的重要性。要知道,父母不仅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人生导师,更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因此,要时刻保持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别让机器取代父母的有效陪伴,更不能因工作忙碌而将孩子一味交托给“电子保姆”,要让父母所赋予的有价值的陪伴、交流和沟通,汇集成日常家庭生活中,最温情的主旋律,切莫等孩子已经沉浸在与机器的交流中不可自拔、二者关系已然“牢不可破”时,再来追悔莫及。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面对“新媒体儿童”:教育宜“疏”不宜“堵”

2019-10-12 11:01:24 来源: 0 条评论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儿童使用新媒体出现了低龄化、娱乐化的倾向。一方面,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联网的新媒体设备伴随着新一代儿童成长,一度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与人际沟通用途,也使其成为学习和交流的利器。(10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毫无疑问,互联网时代为大众社会跨越工业文明,大步迈进技术文明和知识文明架起了一道“天梯”,而当下,基于互联网技术所繁衍的新媒体产业正是在这部“天梯”上运行的高速列车之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平台,民众传统的生活学习工作惯例、信息知识娱乐途径被日益深入地改变着、颠覆着。

然而,在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其用户年龄也在持续走低,且使用习惯呈现出娱乐化倾向。据悉,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由此可见,“新媒体儿童”的产生,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密不可分,与手机、PAD等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更是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左手是网络时代的知识浪花,右手是游戏娱乐的垃圾泡沫,面对手持新媒体这把“双刃剑”的孩子们,作为众多家长不免“心有戚戚焉”。实际上,家长甚至民众的担忧无不道理,于网络世界中随处可见的信息垃圾、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负面内容、诱惑力极大的“网游世界”,加之未成年人自身年龄结构偏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尚浅、思想认知不够成熟、自媒体信息传播覆盖范围广速度快等原因,都是他们容易迷失于自媒体这个“美丽新世界”中的“不稳定因素”,若稍有不慎,潜伏在“新媒体儿童”身上的“病灶”便会如井喷式爆发。

那么,既然“低龄化”与“娱乐化”已经存在,且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完善,更是成为了未来互联网受众的趋势所在,那么唯恐“避之不及”便不如“见招拆招”,对于“新媒体儿童”的教育引导,宜“疏”不宜“堵”。

作为家长而言,切不可“因噎废食”,为了避免“网络负能量”而将孩子们搁置于“无菌舱”中,完全切断他们与网络世界的联系,而是要积极的教育、良性的引导,言传身教的使其增强自我防御、自我免疫、自我约束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的本领,指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唯有“新媒体儿童”自身穿好“金钟罩铁布衫”、练就一双洞察是非的“火眼金睛”,才是保护他们避免感染“网络病菌”根本途径。

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和陪伴的“正面介入”。一方面,父母应掌握“需求决定使用频率”的原则,在孩子与新媒体发生接触时,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而有研究表明,当父母采取积极主动如共用或讨论的方法介入子女使用新媒体时,可以有效降低子女在新媒体使用上的负面影响,如此,便要让“规则”和“限制”更具人性化、温情化。

最后,永远不要忽视家庭陪伴的重要性。要知道,父母不仅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人生导师,更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因此,要时刻保持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别让机器取代父母的有效陪伴,更不能因工作忙碌而将孩子一味交托给“电子保姆”,要让父母所赋予的有价值的陪伴、交流和沟通,汇集成日常家庭生活中,最温情的主旋律,切莫等孩子已经沉浸在与机器的交流中不可自拔、二者关系已然“牢不可破”时,再来追悔莫及。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邵煜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