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的背后,我们到底在迷茫些什么?
10月30日22时,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通道将正式关闭,考生将在今年12月21日至23日迎来笔试。虽然说,“考研热”作为一种中性社会现象,谈不上好坏;考研也不过是一种个体的选择,我们无可置喙。

“考研热”的背后,我们到底在迷茫些什么?

来源:红网2019-11-01

  10月30日22时,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通道将正式关闭,考生将在今年12月21日至23日迎来笔试。伴随着考研报名进行,“考研热”的话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从数据来看,考研大军的规模近年来不断壮大,名校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10月31日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呈现持续攀升态势。根据教育局数据统计,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有201万,是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52%,2018年这一数字攀升到了238万,今年再创新高。“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290万,刺激的不只是考生们的焦虑神经,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舆论焦点。

  “考研热”的兴起,不禁让人想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保障”,一个是“追求”。现代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国家通过学费贷款、助学金等方式对教育的支持,物质的保障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越来越多的个人有底气选择继续深造。而生活水平提高的另一面就是大众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自我培养的意愿增强。这是第一层原因。

  众所周知,考研所带来的,首先是知识,即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带来的是高学历;而高学历象征着很多东西,一份社会地位更高、薪酬更优渥的工作,更高的社会阶层和与之形成的人际关系网。这虽然谈起来好像既现实又势利,但在当下就业难度增加和普遍学历较高形成的竞争压力大环境下,是每个人都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是社会因素,而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许多人来说,个人自身对未来期许值很高,加上就业前景不明朗,让长期待在象牙塔的学子们下意识选择回避“成年人”弱肉强食的职场,“惯性”走向相对熟悉的、心理上适应度更高的考试,从而逃避“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这是第二层原因。

  再往深处思索,其实这种“逃避”的选择,背后是深深的迷茫。有一些大学生对于自身“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没有具体的把握,对社会发展的动向前景也没有明确认识,导致对未来规划不清晰,则更容易随着周围同学的考研大潮,走上读研——这片缓冲地带。当下很多高校开设一些创业课、人生规划讲座、职业选择咨询中心,说明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这样的一个困境。但是这些措施成效并不明显,因为个人迷茫的背后是时代的迷茫。

  随着扩招改革,考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这一方面带来学历价值的缩水,使得更多的人追求更高的学历;另一方面也让人思考社会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大的高学历人才缺口。这种反思的背后引发了对高等教育的追问:什么是高等教育?什么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是对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培养,但事实上最终走上科研,或者说“初心”是为了科研的人是很小部分的。明知如此,大家仍然大规模涌入,是因为社会弥漫着崇尚高学历的风气。反之,说明了社会缺乏对人才考量的其他机制,大学生也缺乏对于自身深造的其他手段与途径。由此,要化解这种迷茫,我们也许还要借鉴国外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认证体系。

  虽然说,“考研热”作为一种中性社会现象,谈不上好坏;考研也不过是一种个体的选择,我们无可置喙。但是我想,如果社会上的迷茫雾色淡一些,通向“罗马之路”再多一些,倘若能帮助到一个迷茫的人做出更优的选择,那一切讨论和变革都是有意义的。

  文/钟禾(山东大学)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考研热”的背后,我们到底在迷茫些什么?

2019-11-01 09:43:22 来源: 0 条评论

  10月30日22时,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通道将正式关闭,考生将在今年12月21日至23日迎来笔试。伴随着考研报名进行,“考研热”的话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从数据来看,考研大军的规模近年来不断壮大,名校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10月31日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呈现持续攀升态势。根据教育局数据统计,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有201万,是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52%,2018年这一数字攀升到了238万,今年再创新高。“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290万,刺激的不只是考生们的焦虑神经,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舆论焦点。

  “考研热”的兴起,不禁让人想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保障”,一个是“追求”。现代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国家通过学费贷款、助学金等方式对教育的支持,物质的保障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越来越多的个人有底气选择继续深造。而生活水平提高的另一面就是大众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自我培养的意愿增强。这是第一层原因。

  众所周知,考研所带来的,首先是知识,即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带来的是高学历;而高学历象征着很多东西,一份社会地位更高、薪酬更优渥的工作,更高的社会阶层和与之形成的人际关系网。这虽然谈起来好像既现实又势利,但在当下就业难度增加和普遍学历较高形成的竞争压力大环境下,是每个人都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是社会因素,而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许多人来说,个人自身对未来期许值很高,加上就业前景不明朗,让长期待在象牙塔的学子们下意识选择回避“成年人”弱肉强食的职场,“惯性”走向相对熟悉的、心理上适应度更高的考试,从而逃避“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这是第二层原因。

  再往深处思索,其实这种“逃避”的选择,背后是深深的迷茫。有一些大学生对于自身“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没有具体的把握,对社会发展的动向前景也没有明确认识,导致对未来规划不清晰,则更容易随着周围同学的考研大潮,走上读研——这片缓冲地带。当下很多高校开设一些创业课、人生规划讲座、职业选择咨询中心,说明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这样的一个困境。但是这些措施成效并不明显,因为个人迷茫的背后是时代的迷茫。

  随着扩招改革,考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这一方面带来学历价值的缩水,使得更多的人追求更高的学历;另一方面也让人思考社会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大的高学历人才缺口。这种反思的背后引发了对高等教育的追问:什么是高等教育?什么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是对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培养,但事实上最终走上科研,或者说“初心”是为了科研的人是很小部分的。明知如此,大家仍然大规模涌入,是因为社会弥漫着崇尚高学历的风气。反之,说明了社会缺乏对人才考量的其他机制,大学生也缺乏对于自身深造的其他手段与途径。由此,要化解这种迷茫,我们也许还要借鉴国外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认证体系。

  虽然说,“考研热”作为一种中性社会现象,谈不上好坏;考研也不过是一种个体的选择,我们无可置喙。但是我想,如果社会上的迷茫雾色淡一些,通向“罗马之路”再多一些,倘若能帮助到一个迷茫的人做出更优的选择,那一切讨论和变革都是有意义的。

  文/钟禾(山东大学)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罗昊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