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第一案”,隐私保护不再含糊
隐私保护需要技术厂商提供锻造精良的锁,来严密保护大众的个人隐私,但钥匙需要交付到每一位用户手中,由大众亲手掌握,而这一过程则需要法律作为“监控”来保障其可行性。

“人脸识别第一案”,隐私保护不再含糊

来源:红网2019-11-25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因为拒绝接受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入园,10月28日,家在杭州的一大学老师一气之下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但他也没想到这个案子会引发外界这么大的关注,甚至被外界冠以“人脸识别第一案”。

人脸识别技术自面世以来便饱受争议,此前风靡不已的换脸App“ZAO”就因为存在“用户隐私协议不规范”和“数据泄露风险”等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受到工信部的约谈,不久前“北京地铁将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的消息也颇受热议。诚然,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前提,但新兴技术的发展事态难以预估,如何进行制度设计,防范技术的弊端是科技行业引领者的必备意识。而警惕“技术崇拜”,保障个人隐私是大众需要逐步树立的安全意识。

继指纹识别技术之后,人脸识别技术也逐渐成为新的验证方式,“人脸解锁”“刷脸支付”“刷脸进出”等技术不经意间就充斥了当代人的生活,但“人脸”真的高效吗?从技术角度而言,“非接触”式操作的确具有便利性和自然性,但就笔者个人的“刷脸进出”体验而言,虽然节省了刷卡操作,但效率并不理想,甚至不及刷卡进出。所以,以“高效”为理由大力推广人脸识别技术着实有待商榷,再退一步说,即使该技术足够高效,有安全专家提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需要利用其他技术来保证,如若不慎,会造成大众数据的大规模泄露,其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

再者,以隐私换便捷真的值得吗?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习惯了视频监控、指纹识别等技术带来的安全的和快捷,让渡一部分隐私来获取操作的便捷似乎成为数据信息时代默认的“交易规则”。但从法律角度来讲,无隐私则无自由,而人脸信息作为典型的“生物识别信息”,具有永久性和敏感性两大特点。人脸信息是一种永久不可替换的信息,一旦录入难以更替。其次,敏感则主要体现在它与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密切相关。人脸信息一旦被泄露,个人权利和财产都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技术固然能带来便捷,面对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仍需随时保持警惕,不可盲目相信技术。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挖掘,而该过程必将牺牲大众的部分隐私。随着工智能的不断推广和大众隐私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这个矛盾终于被彻底激化。技术发展和隐私保护究竟该如何取舍?笔者认为解决该矛盾的关键不在于判定二者孰轻孰重,必舍其一,而在于得出一个中界值:大众需要割让多少隐私才能达到一个整体的社会效益,在“求值”过程中的唯一原则便是公众意愿。“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出现意味着这场战火终于蔓延到法庭之上,也意味着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之争终于可以借助法律的力量,在足够严密的推演论证下寻找“中界值”并设立“红线”作为人体生物信息的法律盾牌无疑是最高效可行的办法。

隐私保护需要技术厂商提供锻造精良的锁,来严密保护大众的个人隐私,但钥匙需要交付到每一位用户手中,由大众亲手掌握,而这一过程则需要法律作为“监控”来保障其可行性。

文/杨元瑞(重庆大学)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人脸识别第一案”,隐私保护不再含糊

2019-11-25 10:17:15 来源: 0 条评论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因为拒绝接受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入园,10月28日,家在杭州的一大学老师一气之下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但他也没想到这个案子会引发外界这么大的关注,甚至被外界冠以“人脸识别第一案”。

人脸识别技术自面世以来便饱受争议,此前风靡不已的换脸App“ZAO”就因为存在“用户隐私协议不规范”和“数据泄露风险”等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受到工信部的约谈,不久前“北京地铁将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的消息也颇受热议。诚然,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前提,但新兴技术的发展事态难以预估,如何进行制度设计,防范技术的弊端是科技行业引领者的必备意识。而警惕“技术崇拜”,保障个人隐私是大众需要逐步树立的安全意识。

继指纹识别技术之后,人脸识别技术也逐渐成为新的验证方式,“人脸解锁”“刷脸支付”“刷脸进出”等技术不经意间就充斥了当代人的生活,但“人脸”真的高效吗?从技术角度而言,“非接触”式操作的确具有便利性和自然性,但就笔者个人的“刷脸进出”体验而言,虽然节省了刷卡操作,但效率并不理想,甚至不及刷卡进出。所以,以“高效”为理由大力推广人脸识别技术着实有待商榷,再退一步说,即使该技术足够高效,有安全专家提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需要利用其他技术来保证,如若不慎,会造成大众数据的大规模泄露,其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

再者,以隐私换便捷真的值得吗?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习惯了视频监控、指纹识别等技术带来的安全的和快捷,让渡一部分隐私来获取操作的便捷似乎成为数据信息时代默认的“交易规则”。但从法律角度来讲,无隐私则无自由,而人脸信息作为典型的“生物识别信息”,具有永久性和敏感性两大特点。人脸信息是一种永久不可替换的信息,一旦录入难以更替。其次,敏感则主要体现在它与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密切相关。人脸信息一旦被泄露,个人权利和财产都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技术固然能带来便捷,面对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仍需随时保持警惕,不可盲目相信技术。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挖掘,而该过程必将牺牲大众的部分隐私。随着工智能的不断推广和大众隐私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这个矛盾终于被彻底激化。技术发展和隐私保护究竟该如何取舍?笔者认为解决该矛盾的关键不在于判定二者孰轻孰重,必舍其一,而在于得出一个中界值:大众需要割让多少隐私才能达到一个整体的社会效益,在“求值”过程中的唯一原则便是公众意愿。“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出现意味着这场战火终于蔓延到法庭之上,也意味着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之争终于可以借助法律的力量,在足够严密的推演论证下寻找“中界值”并设立“红线”作为人体生物信息的法律盾牌无疑是最高效可行的办法。

隐私保护需要技术厂商提供锻造精良的锁,来严密保护大众的个人隐私,但钥匙需要交付到每一位用户手中,由大众亲手掌握,而这一过程则需要法律作为“监控”来保障其可行性。

文/杨元瑞(重庆大学)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苏桢淇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